分卷阅读9(1 / 2)
。
元谦为天降佛子,深感命赋之责,从天竺来到中原,只为弘扬佛法,他于途中偶然救下身受重伤的起义军统领楚坚,观其紫微坐命,乃帝王之相,元谦知这是命中注定的机缘,他注定要助其成事。
于是他跟随楚坚征战讨伐,因善推演之术,可窥吉凶福祸,多次助其占得先机,于战事上百战不殆,最终辅其建立南楚政权。
好了,正史言罢,便来扒一扒这背后不与人知晓的暗道道。
元谦禅师做这一切,于他是顺应天命,可却让武烈帝意识到另一番作用。
征战逐鹿,建立霸业,短短几字,却是呕心沥血的过程。
楚坚因为同元谦相交,自然也修习些佛法,不过,他从中悟出的可并非慈悲之心。
没有哪个君王杀戮不重,放下屠刀是换不来霸业的,楚坚很聪明,他并未因佛法开慧而变得软弱心慈,反而察觉到,这个精神寄托若是利用得巧妙,是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安抚民心、稳定政权的作用。
彼时,南楚政权刚成雏形,还未具规模,武烈帝一方面忙着四处征战,从胡人手中抢地盘,一方面又要安抚刚刚收入囊中的各族势力,最令他头疼的莫过于稳定饱受战争摧残后的民心。
佛教恰逢其时的进入中原,而他又当遇佛子转世,这叫什么?简直是瞌睡了有人递枕头。
意识到这一点,武烈帝便尝试在躁动的门阀贵族中推广佛法,待到这些上层门阀士族接纳了信仰开始沉迷佛经中的极乐世界后,他意识到时机成熟了,便开始向民间推行,渐渐,这传教的势头便兴盛了起来。
元谦对此是极为不赞同的,可彼时的他,已经深陷君主为其编造的牢笼之中,一切都由不得他控制了。
武烈帝在位这几十载,大力推广佛教,他曾颁布崇佛诏——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
有圣上天子的推崇、贵族士大夫的助力,寺院经济盛行,出家成了潮流,各寺庙庵堂豢养的白徒和养女年盛一年。
也因此,佛教于南楚境内传播之势迅猛,甚至超越了起身中原的道教。
啧,能不猛么,出家当和尚尼姑,不仅能免了赋税徭役,更是可躲避战乱征兵,混得好了,还能入朝堂封个典录、门师的神职,毕竟即使不入僧籍,就算是作个最底层的沙弥白徒,受寺院驱使奴役,也要好过于寻常百姓。
与此同时,奉先寺的地位于江南诸寺中也是牢固不可撼动,号称“江南圣寺之首”,盖因寺中有传闻中的圣子坐镇。
殊不知元谦将这些看在眼中,就如同看见坠入地狱前的狂欢一般,盛极必衰的道理,世上真正能看懂的,却寥寥无几。
元谦多次提醒武烈帝,却无功而返,也许在这个迫切建业的帝王眼中,确信握在自己手中的武器,一定是会听命于自己,而不会噬主。
太元二十年,武烈帝驾崩,终年五十岁。
武烈帝薨后,太子楚茂继位,年号嘉禾。
嘉禾十七年,元谦圆寂,当时还是圣子的元慧接任了寺主之位,直至今日……
…….
晌午时分。
斋止堂内,众僧静言轻步,秩序井然地走向自己的位置坐定,待到人齐后,寺主元慧示意与他同坐中堂的未了,小圣子颔首领会,双手合十于胸前,开始诵膳前的供养偈,众僧随动。偈毕,元慧示意众僧可以开斋了。这期间堂内是禁止言语的,除了轻微咀嚼食物的声音,连摆放碗筷的动作都微不可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