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85(1 / 2)

加入书签

懂水田,”明月环顾四周,一屋子四个北方人,“肥不肥的,也没个准头。”

旱地她略知一二,可水田?什么样的算肥啊!

谁能保证蒋书吏不坑人呢?买的时候不看仔细,成交后就说不清了。

莲笙和七娘倒是信得过,奈何二人家中亦世代打鱼为生,也是大半个门外客。

明月想了下,对苏小郎道:“这样,你先不急回信儿,赶明儿我先定下画舫,同一直在咱们附近巡逻的厢军头领说说请他们的人做护卫的事,顺便托他做个中人!”

原本她想找康捕头的,可转念一想,康捕头与蒋书吏同在衙门,又都是不在册的,处境雷同,大约有些私交。这买卖没猫腻也就罢了,倘有,只怕自己要两头吃亏。

倒是厢军好,厢军为兵户,听着不体面,可为首的却是正经有衔的八品官儿,等闲也不听衙门调遣,刚好可以钳制一二。况且又是两浙路人,本地精怪,对水田了如指掌。

就这样定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买船。

因明园和碧波园挨着,郑太太又是熟人,二人便不去外头商谈,直接往碧波园碰面。

明月第一次去就开了眼界:

碧波园东面有座戏台,对面看台竟用一块块黑色石头严丝合缝垒成船型!远远看去,浑似天成。

客人们置身其中,颇有于水面听戏之感。

且不说去哪里寻得这许多颜色、大小一般无二的巨石,光从各地运来便要极多的人力财力,再仔细打磨光滑、严密拼接……

明月真心夸赞,郑太太十分得意,“不瞒你说,这主意还是我自己想的呢!凡是见过的人,没有不说好的!”

“这个再不好,怕不是眼睛长到天上去了!”明月笑道。

果然她还是太嫩了些,光知道挣钱,不知该如何挥霍,瞧瞧人家!

郑太太跟着笑了一回,神采飞扬。

碧波园虽请了有名的堪舆师傅作图,然其中颇有她的点睛之笔,每每有客人来,必要展示一番,见者无不惊叹。

郑太太请明月入座,又叫了几个会乐器的少年在对面吹拉弹唱,其声袅袅,和风而来,分外旖旎。

更兼眉目传情,身段优美,饶是明月不大通音律,也觉惬意。

期间郑太太又貌似不经意地说起台上哪个伶人是花几百两买的,师从何人,明月忙仔细去看那活动的银票,顿时觉得对方无比眉清目秀起来。

难得忙里偷闲,两人听了一会儿曲子,吃了一回鲜果才谈正事。

郑太太对明月想买画舫并不意外,既在水边住着,谁家没有几条画舫呢?只嫌仓促了些,“虽说游船不比几千料的大海船要经受大风大浪,对木料要求不算苛刻,可那般大小的画舫也非三五日就能得的。”

船体之上要搭建屋子,内置各样卯死的箱柜榻床,十分繁琐,跟平地盖房子也不差什么。

这样一条船,不算客人单独要的桌椅板凳,连工带料少说也要百八十两,偏偏供不应求,现货并不多。

明月央道:“好姐姐,我知匆忙了些,少不得一问,这个月能有多少呢?”

“还多少呢!”郑太太失笑,比出两根手指,“可惜迟了一步,四天前,才有一个客人将仅有的三条现货要了去。”

明月不免遗憾。两条?有些少,汇芸楼至少要六条才支应得开。

“胖子也得一口一口吃不是?”郑太太吃了口茶,拿帕子往唇边轻轻沾了两下,玩笑道,“若我短短几日硬给你拼凑起来,你还敢坐不成?”

她家的造船厂颇具规模,木料都是提前预备好的,可纵然有现成的木料,也得从头开始造,期间各样打磨、晾晒、刷漆,一个月两条真不算慢了。

“若实在着急用,”郑太太又道,“还有一个不是法子的法子,不过未必能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