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56(2 / 2)

加入书签

有了祝大山家这个先例在前,思想动员工作才算有了突破口,后来支书携着其余干部继续努力,终于说服了越来越多的人家将女儿送进小学读书。

至于能读多久——这就没人能保证了。

世事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在刘桂芳随祝大山外出打工的第五个年头,公公干农活时脑出血去世了,婆婆也莫名其妙中了风。一时间,村里舆论四起,都说会有今日的结果是因为祝大山当年错误的决策,他把媳妇带走了,害得公婆没人照顾,这是不孝的体现。又说祝大山的爹可怜,操劳半生,怎么生出这么个不孝子。

祝大山气急败坏,无法对自己撒气,无法对村里人撒气,更无法对死掉的爹撒气,只能将气撒到刘桂芳身上,将她赶回了老家。

从此刘桂芳便住在老家侍奉婆婆,一年复一年。

她的父母当然思想愚昧,祝婴宁想。

但是设身处地站到他们的处

境里,又会发现他们曾经也是愚昧环境里难得的“先进”标兵。这“先进”当然远远比不上真正的先进,可他们已经在他们极其有限的认知范围内做出了他们所认为正确的选择。是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先进的上限,又无限拉低了他们落后的下限。

一个从小生长在重男轻女环境下的人决定将女儿送去读书,和一个从小生长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环境下的人决定将女儿送去读书——结果乍看相同,个中艰辛却无法放到同一杆秤上衡量。

那天祝吉祥在火车站的眼泪,祝婴宁并非无法共情。

恰恰相反,其实她也曾在夜深人静时躲在被窝里偷偷想过,如果祝大山和刘桂芳生长于城市,他们家会不会就不用遭受这些苦难了?会不会她也能得到父母完整的爱?

可惜没有这种如果。

她的阿妈并不怎么爱她,但究其根源,是因为阿妈也没学会爱自己。

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怎么可能去爱与自己同一性别的女儿?

她当然对父母有怨,可却无法对他们产生恨,尤其是刘桂芳。

恨太重了,她只是觉得伤心和遗憾而已。

**

再过一天就开学了,开学前,祝婴宁把寒假遗留下来的事一一扫了尾。

首先要找许正康道歉。

他讲究一种长幼有序的尊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