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0(1 / 2)
一问,不问什么都没有,问了说不定能得到答案。
吕家承包了几座煤矿,如果真能用“蒸汽机”代替人力畜力,提高产出效率,吕家定能更上一层楼。
她急步踏出院门,恰好对门邻居也打开门,是同样来京城行商的周邃,上次捐粮也捐了九万石。
周家是苏州府最大的布商,拥有织机数千架,能能提高五倍产量的“蒸汽机”,对周家而言同样是个天大的机会。
“吕老板,幸会。”周邃先行一礼。
吕霏回了一礼,“周少东,幸会。”
二人客套一句,各自乘车出胡同,等出了胡同,马车又拐往同样的方向。
也许只是巧合,二人各自心想。
可不管走到哪条胡同,那辆车都如影随形,直到在报社所在的胡同口停驻。
不是他们不愿进胡同,而是胡同已经被人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根本进不去。
两人住得远,来迟了。
人群中能看到几个眼熟的老板,估计都是为“蒸汽机”而来。
能带来巨额利润的机器,谁不想要?
不管报纸上所言是不是时先生的想象,他们也都要问个清楚明白。
可惜等了半天,报社也没有消息。
吕霏和一众同行失望而归。
只要有脑子的都能看出,这是个巨大的商机。不管是造出神奇的“蒸汽机”,还是应用蒸汽机做工,都能够赚取源源不断的利润。
这篇连载话本,在商界掀起一场剧烈的浪潮,并迅速广为人知。
就连第二日的朝会上,户部尚书袁观德都按捺不住,提起这件事。
他之前的表现没给皇帝留下好印象,一直想要补救,这次也算是剑走偏锋,将士子鄙夷的话本内容拿到朝堂上讨论。
当即有官员反驳:“不过是笔者的妄想,袁尚书怎还当真了?”
袁观德面不改色:“若真能实现,便是利国利民的善事。”
民间百姓赚到更多钱,国库一定能更加充盈。
朝臣分为两派,一方认为不过是幻想,而且奇技淫巧上不得台面。
另一方认为可以尝试,从古至今的耕地工具、纺织工具都得到改进发展,说不定这次又是一场变革。
朝会如烈火烹油,一下子沸腾起来,笏板与唾沫齐飞。
谢长锋老神在在,既没阻止也没参与。
眼前这局面,都在他和勺勺的意料之中,甚至其中还少不了他们的推波助澜。
直到朝臣的嗓子都干哑了,朝堂才渐渐安静下来。热血冷却,他们才发现皇帝一直沉默,喜怒不辨,忙跪地请罪。
谢长锋没叫他们起身,问工部尚书赵同舒:“赵卿,你执掌工部,对机械之事应比在场的都要精通,你认为报纸所言,是否有可行性?”
赵同舒:“……”
他是科举当的官,又不是做匠人当的官,对这些东西哪里精通了?
“回陛下,微臣以为,凡事皆可尝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那就交由你工部研究如何?”谢长锋问。
赵同舒不想接这个烫手山芋,但他只能说:“回陛下,话本里只提及‘蒸汽机’,却半点未提其构造,微臣愚笨,无法凭空想象,从无到有。不如找出那位时先生,向他请教。”
“赵尚书所言极是,找出时先生才是关键。”
不管正方反方,都对赵同舒所言表示赞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