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7(2 / 2)

加入书签

暮色笼罩在岷州城上方,给这座荒凉的城池也上了暖黄金辉。

夕阳下,海东青站在一棵胡杨树上,歪头盯着远处纵马狂奔的一名小士卒。

忽有一阵风吹来,裹挟着战场的沙砾,穿过殷红似火的层林,从城墙的残垣缝隙中吹来,也一并带来了胜利的消息。

“北临降了——降了——”

第75章

西北的秋很短,短到似乎只是几日光景,便已经入冬了。

待夕阳尽数匿于西山时,天空倏忽一暗,竟飘起了星星点点的雪屑。

夜里,北风呜咽如鬼泣,鹅毛大雪开始从空中纷飞落下,覆盖了淋漓的鲜血,也宣告了这场战事的终结。

五日前,羚青山一战失手后,提也古带兵一路逃往王庭。

北临如强弩之末,败局已定。

埋伏在北临南麓的李铎适时出动,与后方追击的两军合围,前后掣肘,在这种局势下,提也古再难有翻身之术。

这一仗打得北临四分五裂,国祚不保。提也古身首分离,四肢尽斩,死无葬身之地。而北临军群龙无首,剩下的族领见大势已去,一部分弃械投降,另一部分则纷纷遁逃。

漫天大雪下,这个曾经惯用、铁蹄抢夺杀戮的王朝,至此随滚滚黄沙,湮没于西北大地。偌大的王庭也很快被各部族瓜分干净,数十年内恐怕都会陷入纷争之境,很难再掀起何等风浪。

北临大败,边城的百姓自然是欢欣鼓舞。大军还在班师回岷州的路上时,他们便扬起了胜利的欢呼声,巷前巷尾挤满了人。

三日后的近午时分,西北军和玄甲军出现在岷州城外,军旗上系的红缎飘扬招展,这乃是大捷的象征。

战事方结束,趁着这个节骨眼儿上,褚渊一举肃清了边关余留的北临细作,而后命穆大壮修缮戍守岷州,其余兵力则撤往朔州、甘州等地。

而玄甲军则全数集结于朔州城,除了原地养伤的士兵,其余静待归朝。

如今尘埃尚未落定,解决了北临,还有上京,且势态依旧严峻,容不得谢清砚有半点耽搁。回到朔州当日,他命人拟了一道奏疏,按照素来的战后流程,将战事详情,伤亡者明细,以及战后抚恤伤亡士兵及其家属等,一一列于上。

当晚,带着奏疏的心腹军吏从朔州出发,快马加鞭,赶回京城。

同一时刻,海东青也携着密信,在朔州城上空盘旋数圈后,翅影划过天际,朝着上京的方向飞去。

而另一边,朔州的百姓早早在城内摆好了筵席,准备为归来的将士们洗尘庆贺。这一夜,满城到处是欢快的篝火与行歌酒兴,不论百姓还是将士们,俱闹了个不亦乐乎。

是夜,直到深更,朔州城家家户户的灯才一处接一处地熄灭。

澍水巷。

屋外风饕雪虐,屋内灯火葳蕤。

地龙烧得很暖,檀禾进屋后便脱去狐裘,谢清砚跟随其后,接过她手中的衣裳,与他的大氅一同挂在衣架上。

小案上熏着宜人静神的香,一旁煮茶的提梁壶咕嘟冒着热汽,烛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水汽,在静谧中流淌。

连日的战事了却,疲惫卸去,便显得此刻的短暂温静尤为珍贵。

谢清砚站在火炉前,抖了抖落在肩袖上的雪。

这场雪下得很大,回来时即便撑着伞,也难免落了一些在身上。

檀禾拿来干巾帕,走近,示意男人低头,边擦边问:“晚间离席时,阿兄说你明日便要动身离开朔州?”

这场庆宴也是饯宴。 W?a?n?g?址?发?B?u?y?e?ì????ū???ē?n?②?0????????c????

谢清砚“嗯”了声,略略低下头:“我先行回京,行程太赶太急了,你与元簪瑶在朔州再待上几日,等雪停路好走了,与你兄长一同回上京。”

此番打赢胜仗,褚渊势必要被仁宣帝召回朝述职,看似嘉赏慰劳,实则暗流涌动,充满算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