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势所趋(2 / 2)

加入书签

当然,这未必是真的,但是,却无疑是在表达李东阳在此事上的态度。

对于公平不公平的,李东阳其实未必在意,可他们二人都清楚的是,官场之上,人脉便是力量。

而所有的人脉当中,同乡和同门,乃是最广泛而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前者,几乎是朝中大多数官员关系网的主要来源。

不管是士林名声,还是在朝堂上的仕途迁升,基本上都要靠着这份关系网来相互提携。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科举的员额就是这一切的根,要缩减员额,无疑就是在掘他们的根,李东阳自然着急。

相较之下,徐薄倒是相对稳得住一些,他沉吟片刻问道。

「陛下可曾说,具体打算如何改革,是按照如今的南北中榜员额划分,还是根据各省的举子数量,抑或是根据其他的什麽?」

李东阳到底还是年轻一些,虽然聪明练达,但是有时候被仕途牵绊,行事难免会有些急躁。

这一点,从他当时丁忧的时候,急着攀附徐薄这个大腿重回朝堂,就可以看的出来。

反倒是徐薄,作为内阁大臣,他已经算是迈入了真正的核心圈层,看待问题自然也更全面。

「这个—」李东阳皱了皱眉,迟疑片刻后摇头道:「当时下官和周尚书都觉得此事不妥,所以倒也没有继续深问,不过,从陛下的态度来看,当不会是按照原有的员额划分,肯定是要重新配额的。」

这个道理也并不难想明白,如果仅仅只是在南北中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分到每个省的话,

那麽天子完全没有必要来试探他们的意思,直接召集众臣商议就可以了。

毕竟,这种方式虽然同样算是影响了某些省份的利益,但从整体而言,并没有削减南方举子的员额,不会引起太大的风波。

闻言,徐薄警了李东阳一眼,摇了摇头,道:「这件事没有这麽简单。」

说着话,他似乎是想起了什麽,翻了翻自己身后厚厚的文书,片刻之后,方转过身来,道。

『这是上次科举时,河南道御史陈友珍的奏章,我当时印象深刻,便留了下来,这份奏章当中写的很清楚,成化二十三年的会试,以百名为率,南数取五十三,北数取三十三,中数取十四,此举与宣德,正统旧例相悖,故请恢复宣德旧例,以南数五十五,北数三十五,中数十录取,结果,

被先帝留中不发,再无后续。」

「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陈友珍所说的南数五十五,是宣德年间所定,而如果要,再向前追溯永乐时期的旧例的话,科举所录的南方举子数量,能达到八成以上。」

「至于成化二十二年周洪谟主持的改革,看似是从南卷和北卷中各取出一部分增入中卷当中,

但实则仍然是在削弱南方举子的录取数量。」

「换句话说——」

徐薄的眉头拧了起来,并没有继续说下去。

反倒是李东阳的目光微凛,迟疑着得出了结论。

「阁老的意思是,南方举子的科举录取数减少,其实是大势所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