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利与弊(2 / 2)
朱骥的这一生,经历可谓传奇。
他早年承袭父职,为锦衣卫千户,后来被少保于谦看中,娶了于谦的女儿,在朝堂上风光过一段时间。
但后来英宗复辟,于谦被杀,朱骥也被牵连下狱,流放戍边。
直到成化皇帝登基,平反旧案,这才让朱骥重返京城,官复原职,一步步升迁到了锦衣卫都指挥使的官职。
「朕今日召你来,是为了此前交办给锦衣卫的,关于李孜省一党和传奉官一事的调查,可有结果?」
朱骥显然也对此早有预料,很快便从袖中拿出一份奏章递了上来,道。
「回陛下,已经查的差不多了,李孜省这些年,依凭先帝宠信,与宫中内宦梁芳,陈喜,传奉太常寺卿邓常恩,少卿赵玉芝等人串通,收受贿赂,卖官鬻爵,罪证确凿,请陛下御览。」
看着手中的奏章,朱佑樘的眉头越皱越紧。
所以说,这朝廷里的事,真正想要辩个是非对错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利弊兼有。
就拿传奉官这件事来说,有过数十年皇帝履历的朱佑樘如今自然明白,这是他的父亲成化皇帝为了加强对朝廷的控制,绕开制度性的约束,更方便快捷的去做一些对社稷有好处的事,而选择的权宜之法。
但是,这不代表那些反对传奉官的人就是错的。
抛开他们的私心和政治立场不谈,传奉官的来源渠道广泛,人员素质驳杂不一,得官太易升迁太快,权位又全来自皇帝,便更容易视朝廷法度如无物。
虽然说,言官们将传奉官一棍子打死这种操作,有些矫枉过正,但不可否认的是,就目前掌握的证据来看,传奉官当中真正有能力和才干,且人品素质过硬,只有十之一二。
其中大批量的人是滥竽充数,靠着走门路攀关系,乃至是行贿取得的官位,少部分真正有实力的人,基本也是原先就有官职,后被中旨拔擢传升,而非是新授官职。
从这一点上来讲,数百年传承下来的科举制度,显然是更加公平和能保证官员数量的办法。
传奉官的存在,太过于依赖皇帝本人的意志,但皇帝虽称天子,却终究是人非神,就算是意志再坚定,也难免会受到身旁亲近和信任之人的影响。
朝廷制度当中,这种影响被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但放在传奉官上,却几乎起到了十成十的决定作用。
说到底,皇帝本人能够接触到的人是有限的,一旦传奉官的数量开始膨胀,皇帝就必然难以一一考察,只能靠举荐之人的只言片语来判断,如此一来,实力上权力就发生了转移,也就产生了各种灰色操作。
从目前锦衣卫查到的情况来看,仅是近几年内,李孜省等人收受贿赂举荐的传奉官,人数就达到了上百名,这其中还不包含他们自己的亲族,故旧,门生之类的亲近之人。
而朱佑樘没记错的话,除开僧道官和这些年陆续贬黜的传奉官,现存于朝廷当中的传奉官,至少有两千人以上。
这样庞大的数量当中,因行贿买官而得官的只怕占绝大多数,而他们上位之后,不少人还会故技重施,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清流对传奉官的弹劾,虽然存着私心,可也终究不能算是没有道理。
将这些奏章看完之后,朱佑樘再次揉了揉额头,阖眸道。
「李孜省等人现在何处?」
「回陛下,锦衣卫此前得到的旨意,是奉命鞠问此案,并未得旨将其拘押,故而,臣只是派人盯紧了李孜省等人的府邸,然后在必要时刻将其传唤到镇抚司问话。」
「这些日子,李孜省一党有官职者,仍在衙署当中继续办事,也有部分想要潜逃出京,皆被锦衣卫拦下,关押在各自的府邸当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