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六章:煽动(1 / 2)

加入书签

王质的这番话,顿时在一干科道当中,引起了一阵议论。

科道这个群体,一般情况下会被贴上两个标签,分别是年轻和敢言,往往带着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拗劲儿。

但事实上,六科和十三道还有不同。

十三道御史,有很多都是从新科进士当中选用的,所以,他们是最符合科道官刻板印象的群体。

相对而言,六科就有所不同,因为六科给事中属于言官中的高阶群体,无论是职能繁复程度,还是对中枢的参与程度,都比普通的御史要高的多,所以,任职的要求也更高。

和宋朝的给事中职在拾遗补缺,劝谏君上不同,明朝的六科,其实更倾向于对部门的职能监督。

从职责上来说,六科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

一是承接来自内阁的旨意,起到监督内阁的作用,定期向皇帝覆奏核实,保证这些旨意都是经由皇帝批红过的,不存在伪造或者欺瞒的情况。

二是要将这些旨意抄发到对应的部门,并在规定的时限内要求其回复执行状况,保证朝廷政令的落实。

三是要将批红过的章奏,在审阅之后,删去不宜公开的内容,再次分类抄出,发送有司协助办理。

这几个职责,每一个都需要给事中们,具备足够的政务识别和处理能力,绝不是新科进士能够胜任的。

所以,一般能够担任六科给事中的,除了要求有进士出身外,更要有地方政务经历,或者是部院办事经历。

这也就导致了,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外,给事中们几乎是没有纯新人的,至少也是进入官场两三年的半新人,自然不会像十三道御史们那样愣头青一样的往前冲。

别看如今,他们对这两份诏书,好似是义愤填膺的样子,但其实,真让他们出头,怕是在场的人,立刻就要缩回去十之八九。

所以,王质的这番话,虽然不能说是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但是,也符合在场大多数人的想法。

因此,立刻就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

「不错,内阁势大,我等不可轻举妄动,否则,李进士这般孤勇为我等探出的路,可就白费了。」

当然,不同的声音也有。

「那难道说,我等就这样看着李进士蒙受如此冤屈,不发一言?」

虽然是在人群当中,但王质还是一眼就瞧见了说话之人……兵科给事中夏祚。

此人是少詹事刘健的门生,尽管同为清流,但此前因为一点小事,王质和他闹过矛盾,以致于二人后来始终都不对付。

但也正因于此,王质对自己这个老对手熟悉的很,毫不客气的开口道。

「我等清流科道,行的是正道,当然要守规矩,陛下旨意当中已然明令禁止为李文祥说情,可见震怒之意,此时再上奏陈情,既是违抗旨意,也是授人以柄。」

「个人前途生死不足为惜,但若再让内阁以此为由,继续将清流斥出朝局,岂非助长奸佞气焰?」

于是,夏祚顿时就不说话了。

左顺门自辩的那天他也在场,当然还记得,刘吉当时斥责李文祥的理由之一就是,在朝廷禁止仅以风闻言事的情况下,仍旧顶风作案,有冒犯朝廷权威之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