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九章:内阁分歧(2 / 2)

加入书签

就是不知道,只是敷衍的场面话,还是……

「陛下,臣以为风闻奏事乃是多年惯例,如今骤然禁之,科道言官因此不满,也是情有可原。」

「李文祥之事,也不过只是科道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陛下将其革除功名,固然能够震慑百官,但也难免,让有些不明陛下苦心之人有所非议。」

他这番话说完,倒是让朱佑樘挑了挑眉。

看来这刘吉,还真打算履行『承诺』了。

不过,他的这番态度,显然引起了万安的不满。

「刘阁老此言何意,李文祥如何处置,陛下已有诏旨,难道说,要让陛下朝令夕改吗?」

面对着万安的质问,刘吉倒是不慌不忙,道。

「并非朝令夕改,而是审慎处置,此事并非只牵扯李文祥一人,而是和朝廷言路息息相关。」

「今日左顺门外,李文祥的那些辩驳之言,虽多有狡辩,但有一言并未说错,朝廷的确应当优容言路。」

「六科十三道,乃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不可不虑,臣以为,可命李文祥上奏自陈,若其过能悔罪,可留其功名,贬黜出京,做一县丞,以作惩戒。」

他这番话越说,一旁的万安脸色越难看,刘吉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话风稍微委婉了几分,却仍是继续道。

「至于禁风闻奏事,臣赞同万阁老方才所言,登极诏书既已有命,不可朝令夕改,失信于天下,但可稍加变通,改为不可以风闻劾奏大臣,但仍许搜集风闻,移送有司核实查办即可。」

不得不说,刘吉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从他现在条理清晰的说出这番话就能看出,对于这两件事,他应该是早有腹案了。

但是,此前他却没说,而是硬生生的憋到了现在才提出来。

李文祥的处置暂且不提,单说这关于风闻言事的看法,就让朱佑樘对他的评价高了不少。

抛开政治立场,单纯从客观角度来说,风闻言事这种制度,本身的确是有弊端的。

从制度的出发点而言,这是为了鼓励言官们积极谏奏,行使监察百官的职责,辅佐皇帝识人用人。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当中,这种过高的自由度,就导致了言官们很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利器。

因为不用核实,只需要有传闻即可上奏,可以很轻易的将任何一个朝廷重臣拖入舆论的漩涡当中。

又因为哪怕是错了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使得言官们可以没有任何负担的介入各种争斗当中。

在朱佑樘看来,风闻言事本质上,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它完美运行的前提条件是,言官们都是毫无私心,也不会因个人好恶滥用权力的人。

但问题恰恰就在这,只要是人就会有立场,就会有利益牵绊,所以风闻奏事,渐渐就变成了清流捧高踩低的有力武器,同时,在某些时候,也成了掣肘皇权的一股力量。

而刘吉这个搜集风闻,移送有司的办法,其实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点。

如果言官只是将风闻作为一种调查渠道,配合上后续的正规查证手续的话,那麽就能很好的发挥它的监察作用。

虽然还是有可能被人当做政治斗争的工具,但是剥掉了弹劾的外衣之后,其影响力,必然会大大下降。

刘吉说完之后,目光看向了旁边的尹直,后者顿时会意,上前道。

「陛下,臣以为刘阁老所言甚是,如今风闻奏事者,多以此攻讦大臣,故而不得不下诏止之,但言官毕竟并非亲民官,若苛求其必有实证方可上奏,则必使言路壅塞。」

「故而,使言官定期搜集风闻上奏,但有司未有查实之前,不得以风闻劾奏,既可通常言路,亦可止攻讦之风,实乃两全其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