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坦克出炉(2 / 2)
不过眼下,左右独立的需求倒不是很明显,鲁路修看了这款初代板簧货,唯一的担心就是这车的底盘「裤裆」太高了,要是以后遇到敌人浑身绑满手榴弹,想钻进坦克底下,肯定很容易钻进去。
鲁路修想到这儿,立刻给保时捷博士提了一个不需要怎麽费事的微小整改建议:
「还没搞定扭杆悬挂的问题麽?也罢,板簧毕竟是现成的,卡车上就有可以直接抄。就先用板簧凑合一两年吧,以后一定要想办法慢慢改。
还有,既然这车底盘那麽高,在车头上挂个铰接的附加装甲吧,垂下来尽量护住车底,轻薄一点就行。不追求挡子弹,只要别让人太轻松钻进车底就好。
对了,我想起你之前造的装甲车,那玩意儿相比于坦克容易被打车胎,可以在两侧也加个轻薄的铰接悬挂装甲侧裙护住轮胎上半部分,能挡挡步枪子弹就行,近身后可以轻易掀起来那种,也不影响维修。」
鲁路修看着这些防护漏洞太多的装甲战车,总觉得别扭,就用最小成本再强化一下防御。
保时捷博士也是懂行的,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精妙,表示几天就能搞定。之前已经生产的,也不用改,只要再多生产一些附件,到前线后直接拧上去就行。
解决了显而易见的防御漏洞后,鲁路修再看车子的动力系统和火力。
动力没什麽可以改良的地方,车子都造出来了,任何调整都是伤筋动骨的。而且帝国目前也只能拿出这麽好的发动机了,想要升级就得指望引擎技术的进步。
火力方面,克虏伯公司最终还是及时配合保时捷博士,把57毫米的短管炮弄出来了,弄了一个炮管只有0.9米长的低膛压低后座版,核算下来只有16倍径。
之前现有的57毫米炮,至少也是25倍径以上的,炮管长度要1米5以上。克虏伯搞出了这个短管后,后坐力下降了约一半,难怪区区10吨重的小坦克,都可以扛起57毫米炮了。
新炮的射程极近,最远抛射也就不到3公里,此前部队现役的57毫米野战炮至少也是5~6公里。
但既然是装在坦克上,3公里也无所谓了,反正坦克扛得住一切机枪子弹,就顶到机枪碉堡3公里以内再开火也不迟。
10吨型坦克,最终定型装备1门57毫米短管炮1挺重机枪。7吨型的就只装2挺轻机枪,都没有炮塔。一切都如原本的设计,落实得非常好。
「鲁路修长官,您觉得这个项目结果还能让元帅满意麽?」
走马观花地看完后,保时捷博士殷切地询问鲁路修的意见。
保时捷博士身边,还有一群技术人员,也都殷切地看着他。那些人里有BMW公司的技术代表,那是负责为本项目提供引擎的。还有克虏伯和DWM公司的人,还有雨果.施迈瑟,这些人都是为坦克提供配套武器的。
雨果.施迈瑟年初的时候,还隶属于伯格曼公司,负责继续优化MP15冲锋枪的项目。但现在随着冲锋枪彻底定型,施迈瑟也已经被鲁路修借调到了他自己的公司。
鲁路修想了想,就对一众工程师说了自己的看法:「我对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很满意了,相信元帅也会满意的。
不过凡事都要看远一点,要是这麽成功的坦克都被我们造出来了,而且还会在东线战场上发挥巨大作用。那你们估计,布列颠尼亚人需要多久才能仿制出来?」
从保时捷到施迈瑟的一众工程师闻言都是微微一惊。
「没那麽容易抄袭吧?除非布列颠尼亚人也在搞这种东西?」
鲁路修点了点头,也算是给一众工程师们先打个预防针:「没错,我有情报来源显示,布列颠尼亚人也在筹划这种装甲战车,应该已经做了一些前期储备了,也知道履带驱动和装甲防护。只是他们还有很多技术细节没想明白。」
众人这才脸色凝重起来,保时捷博士作为总负责人,斟酌了一会儿后才慎重地回答:「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看到我们的启发,或许三五个月之内就能琢磨明白,最多半年也能量产。
如果他们不追求对我们的高仿,只是借鉴我们的技术去解决他们原先的设计,先把车造出来,那研发周期缩短到两三个月也有可能。毕竟战时那麽紧迫,一切都会事急从权的。」
按保时捷博士的推演,这就相当于德玛尼亚坦克11月底投入实战后,明年2月底布列颠尼亚人应该就能完成他们自己的「马克1型」坦克的设计。明年上半年结束时,说不定就能仿造出跟眼前这款「德玛尼亚1号坦克」类似的东西。
这个速度倒也合理,原本历史上布国的「马克1型」到1916年年中也已经完成了,然后到8月份参加索姆河战役时,已经累计生产了60辆,前期月产量30辆。
现在被敌人抢先造出坦克,布国人受到启发,提前3~4个月完成研发,属于正常范畴。
鲁路修点点头,认可了对方的判断:「所以,我们也不能盲目自大,这才是我要求你们别刚造好三五辆样车就上阵显摆的原因。至少要攒出能装备一两个装甲团的坦克,才投入实战,才能把我军新装备的突然性优势发挥到极致。
现在,我就要求你们按『明年二季度丶敌人就能造出他们自己粗制滥造的坦克丶明年三季度丶敌人就能造出和我们这款类似的坦克』的进度表,逆向推演一下,我们该如何改良现有坦克,才能确保『击毁另一个自己』。」
「您的意思是……用坦克打坦克?」一众工程师立刻反应了过来。
鲁路修:「没错,就是用坦克打坦克。当然,你们得先拿出一款适合打坦克的武器,然后确保它们能被安装到坦克上。但是在解决安装问题之前,你们首先最好确保这些武器也能被步兵直接使用。」
一众工程师立刻陷入了沉思,随后开始窃窃私语互相讨论。大家想到的最多的办法,还是把现有的战防炮轻量化一下,然后用来打坦克。
鲁路修也没有干扰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先头脑风暴丶百花齐放,把各种可能性推演一遍,说不定能有意外收获呢。
等他们基本讨论完后,也把刚才的头脑风暴全部用笔记记下来了,鲁路修这才进一步点拨:
「你们刚才说的,对火炮兵器的改良方向,都很对。不过,我还想补充两点我个人的思路:
我觉得,之前为坦克提供机枪的公司,可以考虑研发一款明显更大口径的机枪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机枪,都只有8毫米左右的口径,都是多年来为了打人员目标而反覆磨合过的最高效口径。
我们现在的坦克装甲设计,就是考虑到免疫现有机枪弹为标准的。你们一开始想设计6~8毫米的装甲,还是我非要求你们加厚到10毫米丶并且正前方装甲要20毫米。为的就是将来万一敌人把现有的7.7毫米机枪,换装钢芯甚至钨芯穿甲弹后,我们的坦克装甲仍然能确保免疫。
而敌人如果没有预料到这点,他们的初代坦克装甲厚度,仍然有可能还是低于10毫米的,甚至就在6~8毫米。
所以我们最好设计一款不需要特殊弹药,也能够实现对10毫米以下装甲直接穿透的机枪,我认为,新机枪的口径在12~13毫米是比较合理的。专门的钢芯子弹,也可以慢慢研究起来。」
——
PS:9月30天一共36万多字,确保每天万更,总算拿了个小成就。
感觉大脑绷太紧了,国庆有点应酬,请假两天降低到单更5千字(别人请假是断更,我是五千字都得请)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