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十五章 剜中原腹心,断东南漕运!(2 / 2)

加入书签

「然我军也不可不防!」

「以本王之意,西南地区的十几万大军可兵分两路。」

「一路随本王东下湖广,威逼中原,震慑尚藩。」

「一路由建昌入蜀,会合四川之兵北出汉中。」

「倘若两路大军都能得手。」

「不但云贵无忧,这天下本王亦能得也!」

吴国贵的上中下三策虽然都好。

可他的这种打法在吴三桂看来无疑过于激进了。

虽然长途奔袭的战略有过成功的例子。

比如靖难时朱棣面对南军几乎无穷无尽的人力丶物力。

就选择放弃对北平三府的保护。

集中主力直趋南京迫使朱允炆仓促调集兵马同自己决战。

结果数十万南军在仓皇之下被朱棣在运动中一扫而空。

等南军主力覆灭,朱棣兵临城下。

南京城也只能不战而降了!

吴三桂的情况此时与朱棣类似。

同样是战阵强大,部下精锐。

同样是一隅敌全国需要面对敌人的资源压迫。

然而朱棣在被敌手的资源压得喘不过气后知道集中兵力放手一搏。

可吴三桂却老成持重又是刚刚起兵。

不愿意完全放弃后方进行这一豪赌啊!

按照吴三桂的方案。

吴军将兵分两路,主力随他东征湖广,偏师则北上四川,兵出汉中。

此举看似完美。

吴军主力收取湖南既可以北伐中原又可以东下江南。

还可以威压两广迫使尚可喜只能自保不敢抄袭云贵。

偏师也能会合四川兵马北出汉中收取西北。

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战略却将十几万大军分为两支。

这无疑会削弱吴军的攻击力。

兵分则弱,浪战则危,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吴国贵等人对此也是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们力劝吴三桂毕其功于一役。

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好一举扭转天下大势。

然而已经年迈,锐气日消的吴三桂却说什麽都不肯。

众人见状也只能摇头叹息。

「诸位,既然王爷心意已决兵分两路也没什麽不好的。」

「倘若我军孤注一掷倾巢而上。」

「一旦尚可喜纠集两广兵马来犯云南或者鳌拜调集陕甘绿营南下巴蜀。」

「那麽我军可就危险了!」

「倒不如,分兵两路,以两个拳头打人。」

「如此云贵无忧,我军将士不用顾忌后方的家眷亦能在前线安心作战。」

「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郭壮图缓缓开口终是结束了这场军议。

军议过后。

吴三桂当即任命官职,调配兵马。

他拜白文选为湖广总统,挂征朔大将军印率军随他出征。

又封吴应麒和吴国贵二人为左右金吾将军,随侍左右。

王屏藩为四川总统,挂破朔将军印,率军前往四川主持战事。

建昌的狄三品为骠骑前将军充当吴军北出汉中的先锋。

王会丶高启隆二人为骠骑左右将军,率西营降兵东征湖广。

郭壮图为云南总管负责后勤。

方光琛为湖广巡抚随军经略。

夏国相为金吾右将军,高得捷为亲军铁骑左将军,韩大任为兵曹掌事郎中。

西南的十几万吴军将兵分两路。

主力由吴三桂率领东征湖广,偏师由王屏藩统领北上汉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