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八十章 为难的英国(1 / 2)

加入书签

第180章 为难的英国

英法荷兰三国的军队,经过这段时间的商议,推敲和通气,也确定了在一九四七年年初进行一场对印尼共和国的军事行动,大方向已经确定了。

这也是科曼坚持的结果,一定要在常公还在的时候尽可能的把欧洲的问题解决,关键是常公根本坚持不了多久。

回到正题,荷兰算是比较好说话,荷兰的国力不强,有英国和法国的帮助已经是幸运,对法国的提议持赞成态度。

英国的态度就比较复杂,出于对日不落帝国光辉岁月的羁绊,以及面对美国和苏联的时候更有回旋馀地,英国在战后帮助法国占据了法属印支,帮助荷兰占领了荷属东印度,也算是为欧洲老牌帝国主义的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

法国宣布增兵的消息传来,英国的第一个反应是为难,原因是经济问题,法国现在面对的问题英国都有,连英属印度的独立都不是不能谈了。

事实上艾德礼首相正在考虑把东印度群岛的英军撤走。

至于荷兰想要重新拿回东印度群岛的控制权,就让荷兰军队自己努力,英军最多只能提供一些马来亚的海空军基地,起到协助的作用。

可就在这个时候,之前只出兵一万多意思意思的法国人忽然来劲了,表示要向荷属东印度群岛增兵,帮助荷兰重新控制殖民地。

这在英国眼中是一种僭越,虽然英法是两大殖民帝国,但其中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法国最后一次接近英国是拿破仑时期,从此之后法国更多时间是从属于英国的地位,连法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大的支持者都是英国。

殖民国家当中当之无愧的老大还没说话,法国竟然还来劲了,刚把法属印支的局势稳定,就要出兵协助荷兰,这把最大殖民帝国英国放在什麽位置?

这对艾德礼政府是一个难题,出于节省开支的焦虑工党政府当然想要撤军,但心理上的那一关却不好过去。

此时的英国政府,正在出现心理转变,已经感受到了未来属于美国和苏联。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对美国和苏联进行让步的决定不难。

可法国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拱手把一个地区的领导地位让给法国,还是不能被接受的。

可问题是荷兰很乐意,一旦英国选择撒手的话,荷兰现在为了心心念念的东印度群岛,就可能选择听从法国的领导。

法国越是在这件事上主动,英国政府越是心里不是滋味,艾德礼政府陷入到了一个为难的处境,提前感受到了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心情。

没有错,就是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同款心情,为什麽这麽说呢?那是因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的原因,看起来是纳赛尔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导致战争爆发,但法国在战争真的爆发上面起到了比英国还大的作用。

艾登政府刚开始和法国联络的时候,并没有想要一定要用战争解决问题,在事情初期只是和法国商量一下怎麽办,要不要共同对埃及施压。

而法国给艾登政府的反馈可以说是一个惊喜,后来则变成了惊吓,法国坚决支持英国对埃及的强硬态度,并且比艾登还要强硬,不惜为此发动咋战争。

法国之所以这麽做,是因为法国当时政府面对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埃及总统纳赛尔自认为是阿拉伯世界盟主,一直支持阿尔及利亚人的反抗。

法国得知了英国因为苏伊士运河有亮拳头的想法,便对这种想法给于了坚决支持,要一劳永逸的解决支持阿尔及利亚人的源头,也就是埃及的纳赛尔政权。

英国人本来刚开始还准备谈谈,在法国的坚决支持下,迅速演变成了不打不行的轨道。

而现在制定的军事行动计划,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英国正准备从东印度群岛抽身离开,法国却来劲了。

这种处境就和苏伊士运河战争差不多,法国这麽诚意满满的出兵承担风险,英国要是一声不吭的离开,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经过了几次的交涉,英国方面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想走,加上荷兰方面完全站在法国的一边,军事行动计划终于被敲定。

联军组建已经开始准备工作,这件事不可避免的被美国注意到了,一旦不同的国家联合,保密几乎就是形同虚设,华盛顿了解了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动向,也因此展开了讨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