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七十六章 以物易物(1 / 2)

加入书签

第176章 以物易物

日本陆军不论在任何方面,在欧洲都只相当于一战时期的欧洲陆军,更别提越盟远没有日本的工业实力。

现在对于法国来说唯一的担心,就是法属印支北方的密林环境,科曼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法军不适合东南亚密林的作战模式。

绝对不能因为法属印支是法国的殖民地,就认为法军在中南半岛很有作战经验,一定要考虑到时代的因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国家互相之间的胜负往往是一场最多也就是几场会战所决定的。

在殖民战争的时候也是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全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了。

在殖民过程当中,殖民者一样是通过几场战役歼灭反抗者的军队,进而将一块土地殖民。但是显然这一套在这个年代不好使了。

法军肯定没有在热带雨林当中和越盟游击队躲猫猫的能力,新组建的越南国民军倒是适应本地作战,达尚留将军在询问是否有这个可能的时候,科曼还是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法军要给越南国民军的整训争取时间,如果现在就把国民军拉入战场的话,小心成为运输大队长。

要是越南国民军成了没有强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同常公在物流行业中卧龙凤雏,科曼觉得自己还不如不来法属印支,老实待在北非说不定更好。

此时此刻北部的战斗当中,法军仍然在履行着司令部下达的清缴命令,对于越盟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

可耻的法兰西帝国主义出尔反尔,撕毁了之前的共识,法军突然对越盟进行攻击,让等着巴黎和谈结果的越盟武装措手不及。

说措手不及倒也不全面,但枫丹白露宫的谈判,确实让一些越盟成员出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绪,对法军的突然进攻没有心理准备,现在这些乐观情绪全在法军的炮火之下燃烧殆尽了。

根据司令部的计划,法军采取「速战丶速胜」的战略方针,企图一举歼灭越军主力。从河内丶海防等大城市向周围城乡发动大进攻,占领重要交通线,控制了红河三角洲地区。

同时,在岘港登陆的法军,则大举进攻广治丶顺化,拦腰切断了越南南北的通道,完成了对南方丶北方的分割,使部署于南方和北方的越军不能互相呼应。

法军在这种思想的薰陶下,自然会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法军兵峰在沿途造成了可怕的罪行。

从顺化撤离的越盟武装,被法军的装甲部队追上,夹杂着越盟支持者的队伍,刚一接触就遭受到了可怕的打击,德国装甲车上的二十毫米机关炮与并列机枪喷吐出的炙热弹雨瞬间打翻了散兵线上的一整排士兵,爆裂的二十毫米炮弹和机枪子弹把整整一个大队的越盟武装打成了一团烂肉,满地都是断裂的肢体和破碎的头颅。

被突如其来的凶猛火力吓到的越盟成员还未听到军官的命令,就已经自发的就地卧倒隐蔽。

「这些混蛋。」一名战士趴在地上暗自咒骂着,看到倒在血泊中的同胞尸体眼睛都红了,可他只能躲避。

法国人驾驶的装甲车明显那可不是靠血气之勇就能够拿下的目标,士兵们全都是血肉之躯,他们现在需要的应该是重型火力。

接下来的战斗变成了双方的远距离打靶时间。法军发挥起他们火力上的优势,开始不断的向越盟武装开火,以此阻止越盟的进一步动作。

他们在等待后方的重火力支援到达,到时候再一举把这个顽固的目标拿下。

那辆立功的装甲车的车体上此时已经弹痕累累。虽然没有什麽实质上的穿透伤害,但是装甲板已经被打得坑坑洼洼,油漆和涂装也已经变的斑驳不堪,由此可见德式装甲车在亚洲战场的技术领先。

这种景象在越南很多地方都在发生,不同的地方在于河内,在另外一个世界法军在接收河内之前越盟就已经经营了河内一段时间。

法军光是进攻河内就和越盟打了两个月的巷战,才把河内占领。

而在这个世界,科曼带来了一些小小的变化,终于是在常公的部队撤离伊始,法军就成功进驻了河内城中,所以在翻脸的第一时间,河内城中的法军就迅速对越盟所在的河内据点发起了突然袭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