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七十三章 国际观瞻(2 / 2)

加入书签

只是因为稻米需要蜕壳,所以在经过蜕壳这一步之后,加上对水资源具有要求导致种植的国家偏少,稻米的总产量经过蜕壳之后要比减少百分之三十。

也就是说现在法国占据优势的领域,其实是三大主粮当中产量最少的。

美国在玉米种植上是具有绝对优势,这几乎是不可撼动的。

法国只能在小麦和稻米上想想办法,三大主粮当中对水的需求排名是稻米丶小麦和玉米,玉米是三个当中最耐旱的作物,反过来稻米是最需要水的作物。

世界上水资源丰富的几个地方数都数的过来,东南亚是一个,亚马逊雨林算一个,但亚马逊雨林算一个,也可以不算。

亚马逊雨林的水太多了,乃至于到了二十一世纪竟然没有一座桥,入海口都不比渤海湾小。那地方在二十一世纪都没什麽农业。

那麽还剩下一个不缺水的地方,就是法属赤道非洲。在法属印支的稻米能不能直接移植到其他法属殖民地呢,当然是不可能的,两个地方的土壤不一样,黑土地长势良好的种子都不能黄土高原直接种植,敢直接移植大概率是绝产。

科曼就有朋友去关内的时候,因为不适应当地的蔬菜,后来带着家乡的种子在当地种植,只长个不结果。一个国家都这样,更何况是两个大洲。

肯定是要经过几年的培育,找到了适合非洲土壤的种子,才能进行大规模的种植。

法属赤道非洲的土地质量确实是差了一些,但在其他层面条件就很好了,雨热同季一般就出现在赤道附近,两年九季的爪哇岛就是典型例子。

法属赤道非洲的土地肯定不能和岛国农业天花板爪哇岛相比,但除了土地其他条件差不了太多。在加上这个年代的非洲人口还没有爆炸,有限度开发真的可以带来巨大的产量跃升。

争取在常公虎踞孤岛之前,法国能够看到第一批适合非洲土地的稻种,那麽从现在开始准备工作就应该做了。

「我们军队当然会誓死捍卫法国的主权,不过从最差的环境思考并不是错误。路易孚达在非洲的实验,宪兵司令部肯定会配合的。」科曼对路易孚达提要求的时候堪称理直气壮,就好像是对博卡萨下命令一般,他可是极大拓展了路易孚达的业务,提要求过分麽?

在二十一世纪,除了亚洲国家占据稻米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之外,剩下百分之十基本上都是非洲的产量,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谁让稻米的单产量超过小麦呢,南部非洲又不缺水。

有宪兵司令部的配合,也可以说是督促,相信路易孚达不会阳奉阴违,果然,这话让本来就郑重的艾克达变得更加郑重。

路易孚达公司和西贡法兰西国家银行还在曼谷继续开拓业务,科曼是一个军人不能长期待在一个和法国无关的国家,很快启程范围西贡。

而在这个时候,法军和越盟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爆发了,地点在海防,常公撤离北越之后海防就被越盟控制,这是法属印支当局不能接受的。

最终达尚留决定对越盟武装采取武力解决方案,他知道这会导致在巴黎的谈判破裂,但是他不在乎,法军和越盟在战场上的第一次对话开始了。

之前法军并非完全就和越盟和睦相处,不过都谈不上战斗。

在过去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入越作战的法军一直都很顺利,他们如同摧枯拉朽一般,涤荡着那些装备简陋的所谓越盟武装,除了几次象徵性的抵抗之外,那些越南人都没有真正给法军带来多大的伤亡。

他们所谓的战斗,就只是躲在丛林里放冷枪,亦或是趁着夜色搞搞偷袭什麽的,但凡遇上面对面的阵地战,法军往往只需要来上几个基数的炮击,就能将他们的防线摧垮掉。

但是这一次不同了,在海防的战斗当中法军的强火力是个巨大的优势,因此部队推进比较顺利,而正面抵抗的越盟,似乎也比较脆弱,推进的部队伤亡不大,但是没想到这是一个错觉。

科曼回到西贡的时候,海防的战斗已经持续了两天,虽然当地法军汇报已经控制了海防,但是随之而来的过百伤亡数字,也是回到法属印支的第一次。

这个结果难言乐观,法国本土在万里之外,怎麽能和越盟打交换比呢。

虽然在法军统计的战报当中,据说他们在过去三天的战斗中,给越盟造成的伤亡已经超过了四百人,这个伤亡数字是法军损失的四倍。

四倍的伤亡数字和海防的控制权,似乎可以让这一次的海防之战被称之为一个胜仗,关键是勒克莱尔将军是不是相信,显然他不相信。

也因此和达尚留再次就法属印支问题进行了讨论,「短期战争是可以的,但我们占据优势的之后,还是要考虑和谈。」

「我想,在解决越盟之前,和谈问题还不能被考虑,我们也要顾及国际影响。」达尚留所说的国际影响,指的就是山巅之城。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