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风,起於青萍之末(加更求月票)(1 / 2)
第103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加更求月票~)
……
皇帝的中旨,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迅速激起了层层涟漪。
第一站,便是内阁。
首辅黄立极手持那份薄薄的旨意,神色平静。
他将中旨传给李国普及施凤来,缓声开口道:
「如此提升,是有些破格了。但陛下新登基,意在澄清吏治,刷新气象,有所破格,倒也无妨。二位以为如何?」
施凤来沉吟片刻,眼前闪过三不知阁老的背影,终究还是点头附和:「首辅所言极是。」
李国普则有些游移不定。
他将那份任命看了又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此举虽快,但落子却准。」
「薛国观那份方案,老夫也看过,条理清晰,思虑周全,是个能做事的干才。」
「提拔他来专管京师新政,人选是对的。这份中旨,老夫没有意见。」
黄立极点点头:「既然都没问题,那就照旨意办吧。」
他唤来一名中书舍人,吩咐道:「将这份中旨,发往六科吧。」
「遵命。」
中书舍人领命而去。
李国普看着那名中书舍人远去的背影,目光深沉。
他想了想,还是转身回到了自己的桌案前,摊开纸笔,开始研墨。
他要上一个私人奏本。
皇帝的任命是对的,但皇帝的行为,却有待商榷。
今日破格用一贤,则天下知皇帝之所向,百官皆会奋勇争先。
可他日若滥赏徇私,开了这个口子,则国法亦将不存。
用人以私,终究不如用人以制。
哪怕这制度再怎麽腐朽,也不能偏废制度而完全凭心而用,如此才是谋国之言。
李国普提笔,在纸上写下「臣李国普谨奏」六个字,神情肃穆。
但是陛下新晋登基,英明神武,锐意进取,这股热情是好的,断不可挫伤。
所以,劝谏之语,走温和的奏本即可,万万不能上措辞激烈的题本,以免神宗之事再现。
他李国普是为国而谏,却不是为青史留名而谏!
……
第二站,是六科廊房。
吏科都给事中陈尔冀手持内阁转来的中旨,沉默不语,眉头紧锁。
「修白兄,这似乎与常例不合。」
他轻轻开口,眼神望向了坐在上首太师椅上闭目养神的那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所修。
大明官制,六科廊房虽各有都给事中,却无明确主官。谁的职衔中带着「管科事」的头衔,谁才是事实上的头领。
而杨所修,便是如今吏科的当家人。
陈尔冀继续说道:「今日这薛国观,原为刑科都给事中,正七品。」
「按例,京官升转,最多四品京堂。纵使外放,也不过是从三品的布政使司参政。」
「如今,这右佥都御史衔也就罢了,不过正四品。可顺天府尹与工部侍郎,却都是实打实的正三品!」
「一步登天,连升八级,未免太过骇人。」
杨所修依旧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一般,良久之后,才缓缓睁开双眼。
「升迁之事,毕竟要看正职。顺天府尹虽为正三品,但历来被视为浊官,与清流言官不可同日而语。」
「相较于外放的布政使参政,也不过多了一品,陛下此旨,不算太过破格。」
他顿了顿,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况且,薛国观那篇方案,你我也都看过了,确实做得踏实,无可挑剔。有此能力,破格简拔,亦在情理之中。」
「最关键的是……」
杨所修放下茶杯,看着陈尔冀,叹了口气。
「到了今日,你还没看明白吗?怎麽还会问出这等话来?」
陈尔冀沉默了片刻,苦笑道:「其实……从三部尚书推选时,陛下的任命,我便该明白了。只是,终究心有侥幸而已。」
杨所修长叹一声:「是啊,这位陛下,不看你是阉党还是东林,他要的,是能为他所用之人。他这是要另起炉灶,自己再立一党!」
他将那份圣旨轻轻拿起,用手指抚摸着其上的金丝纹路,悠悠说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然于吾辈读书人,其利在名,其名在功。陛下如今给的,就是一条以功换名的青云路。」
「只要合了他的心意,转瞬之间,便可青云直上。」
「这薛国观,倘若他真能将这京师之事办得妥妥当当,恐怕数年之内,便可直入内阁。」
「释褐不及十年,而宰辅可望……」陈尔冀的语气中充满了感叹与憧憬,「这是何等的登天之阶……」
杨所修沉默不语。
陈尔冀回过神来,问道:「那……杨公,此旨吏科原样抄发?」
「抄发吧。」杨所修摆了摆手,语气淡然,「这个当口,一个顺天府尹而已,无伤大局。何必去当那只出头鸟,惹一身骚。」
他意味深长地说道:「我感觉,咱们这位新君,正等着有人往他的刀口上撞呢。谁撞,谁死。」
陈尔冀心中一凛,点点头,立刻伏案写就,然后叫过一名给事中,让他将之发往吏部。
他转过头来,又问道:「杨公,那陈九畴最近上蹿下跳,大肆张罗阉党旧徒,似乎想要自立山头,咱们要不要拿他开刀,给陛下一个投名状?」
杨所修沉吟片刻,还是摇了摇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