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章 别想躺平,都给我卷起来,开会!开会(1 / 2)

加入书签

第23章 别想躺平,都给我卷起来,开会!开会!

朝会结束后,皇帝照例于皇极门设宴。

一溜宴桌在空地上排开,文武百官们按照品阶入席后,顿时议论纷纷。

无他——这筵席竟与以往略有不同,光禄寺呈上的饭菜居然还算可口。

阁臣们却无心关注这等细枝末节,用起餐来都有些食不知味。

今日早朝上的风云变幻,实在是让他们心惊肉跳。

这位新君的举动,事事出人意料。

偏偏其身在大位之上,手中名册又引而不发,实在令人惊怖。

这等手腕,这等心性,哪里像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天子?

用过午膳,宫人奉上茶汤,四位阁臣聚在一处,一时无人说话。

还是首辅黄立极先开了口,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慢悠悠地说道:「今日之事,诸位怎麽看?」

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温和,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闲事。

最年轻的阁臣李国普,眉宇间还带着几分朝堂上的激昂,他不由感叹道:

「陛下虽然年少,然而对世事洞若观火,性格又不急不躁,想来国事可以渐好了。」

他今日因直言而得「朕之魏徵」的赞誉,此刻犹言在耳,心中不免有些偏向。

一旁的次辅施凤来,为人老成持重,闻言只是点了点头,谨慎地说道:「陛下确有圣君之姿,只是……行事过于雷厉,不知是福是祸。我等为臣者,还需小心辅佐,免得有误国事。」

而最后一位阁臣,张瑞图,此刻心中却满是不安。

他曾为魏忠贤写过生祠碑文,如今魏逆倒台,他这个「从逆」之人,这两日一直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今日新君虽然按下贪污之事,却一直对附逆之事隐而不提,这其中究竟作何打算?

听了几位同僚的话,他勉强挤出一个笑容,附和道:「施公所言极是,我等自当尽心竭力,为陛下分忧。」

黄立极将三人的神色尽收眼底,心中暗自一笑,正要再说些什麽场面话。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快步走了进来,对着四人躬身一礼。

「四位阁老,陛下平台召对。」

四人心中一凛,连忙起身。

黄立极简单一礼:「请公公少待,我等回府沐浴更衣,再来觐见。」

平台召对,是阁臣面见君上的大礼,相关人员素来要沐浴更衣,以示隆重。

那小太监却摇了摇头,恭敬地回道:「陛下有旨,不必更衣,请四位阁老即刻随奴婢来。」

不必更衣?

四人面面相觑,心中都泛起了嘀咕。

这又是哪门儿的规矩。

他们怀着满腹的疑惑,跟在小太监身后,穿过一道道宫门。

只是越走,心中越是惊疑,这方向,并非是去往平日召对的云台门方向。

最终,小太监在一座雄伟大殿前停下了脚步。

「阁老们,请吧,陛下已在殿内等候。」

四人抬头一看,殿前匾额上三个大字,让他们心头猛地一跳。

武英殿!

此地,乃是明初皇帝召见大臣丶商议军国大事之所,后来虽改为画院所在,但其本身所带的军政意味,却从未消散。

不知新君选择在此地召对,是否有其深意。

实在不是四人想得太多,而是这位新君言行举止,实在有些不同。

四人怀着忐忑的心情,整理了一下官袍,迈步走入殿中。

殿内的布置,与他们印象中完全不同。

原本陈设的画作丶文房四宝,此刻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张简洁的桌案和坐墩,显得空旷无比。

朱由检正坐于主位之上,见他们进来,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坐。」

四人依言坐下,却不敢有丝毫放松,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

朱由检目光平静地扫过四人。

「以后平台召对,不在云台门,改在武英殿。」

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

四位阁臣心中又是一凛,但无人敢提出异议,齐齐躬身应道:「臣等遵旨。」

朱由检向一旁侍立的秉笔太监高时明招了招手。

高时明会意,立刻让两个小太监将一扇巨大的屏风,抬到了大殿中央,正对着四位阁臣。

屏风之上,已经用笔墨写下了几行大字:

一丶九边旧饷|黄立极

二丶山东水灾清查赈灾|施凤来

三丶辽东马草折银|

四丶天启年间门户事官员清单|李国普

四位阁臣看着屏风上的字,瞳孔都是微微一缩。

「今日,就议这四件事。」

朱由检顿了顿,目光落在了首辅黄立极的身上。

「元辅,咱们就从你开始吧。九边旧饷一事,你打算如何处置?」

黄立极心中打鼓,却不敢怠慢,连忙起身躬身道:

「回陛下,今日朝会,听闻陛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之论,臣茅塞顿开。」

「臣身在首辅之位,理应为陛下分忧,为天下计。」

他先是熟练地送上了一记马屁,才接着说道:

「臣打算,先与户部尚书郭允厚,将九边旧饷中,京运银的部分查清,三日之内,便可将帐目呈报陛下御览。」

朱由检不置可否,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黄立极见状,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只是……这民运银的部分,却有两处为难之处。」

「讲。」

「其一,民运银一向由地方府县自行押解,文书并不上报户部,是以户部也无从查考,没有对应的文书存档。」

「其二,若要彻查此事,户部如今人手实在不足,许多位置尚有空缺,恐怕……力有不逮。」

朱由检听完,神色不变。

「很好,有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他乾脆利落地说道,。

「第一件事不难,朕稍后会下旨,命九边相关的布政司,即刻将泰昌以来民运文书整理成册,递交户部备案。先从陕西丶湖广丶山西丶四川丶河南这几省开始。」

他话锋一转,看向了李国普。

「至于人手问题……国普,咱们便先议第四件事。」

李国普精神一振,立刻出列:「臣在。」

「由你牵头,将天启年间,因门户之争而遭贬谪丶削籍的官员,整理一份名录出来。」

「朕要亲自审阅,起复一批有才干的官员。」

朱由检的目光重新回到黄立极身上,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如此,户部的人手,不就有了吗?」

他再问李国普:「此事,需要几日?」

李国普心中快速盘算了一下,沉声道:「回陛下,若能借调翰林院人手相助,三日足矣!」

「准。」朱由检点了点头,然后对高时明示意。

高时明立刻会意,走到屏风前,拿起笔,在上面开始记录。

很快,屏风上的字迹发生了变化。

九边旧饷,京运银清查|黄立极|三日

九边旧饷,民运银清查|黄立极|待定

天启年间门户事官员清单|李国普|三日

……

看着屏风上那清晰的「三日」时限,除了李国普还有些兴奋,其他三人均是大感不妙。

这不就是张太岳的考成法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