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巨变(1 / 2)
第225章 巨变
这一晚上有不少人都没有睡好觉。
莫斯科的清洗依然在继续,内务部的警察和克格勃的便衣根据情报,精准地扑向一个个目标。
曾经的帮派据点被强行突入,惨叫与枪声零星响起,随后又迅速归于死寂。
血腥味混合着冬夜的寒意,弥漫在空气中,让所有关联者胆战心惊,生怕下一刻,被波及的阴影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而在伏尔加厂,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躁动在蔓延。
兴奋丶期待丶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让许多人辗转反侧。
奇瑞与伏尔加的合作本就备受瞩目,当「十五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通过《消息报》传开。
再加上厂长卡丹尼科夫和秦远在现场,所表现出的坚定态度,让所有人都意识到。
一场足以改变许多人命运的巨变即将发生。
这种预感,也驱使着更多的记者星夜兼程,从四面八方涌向伏尔加厂。
不仅苏联本土的塔斯社丶真理报丶消息报等权威媒体悉数到场,就连英国路透社丶法国法新社丶美国美联社等西方顶级通讯社的驻莫斯科记者,也纷纷驱车赶来。
他们敏锐意识到,这或许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合作。
而是一个可能震动整个东欧,乃至影响亚洲格局的经济事件。
也正是如此汹涌,所形成的舆论声势如此之大
就连克宫都很难不注意到这里的动静。
深夜,卡丹尼科夫办公室的电话骤然响起。
听筒那头传来的声音,让这位老狐狸都不由得挺直了腰背。
因为,这是戈氏办公室的直接来电!
电话中,戈氏本人虽然没有直接通话,但他的核心幕僚明确传达了最高指示。
务必全力推进与奇瑞和远东贸易的合作,将这个项目打造成经济改革的「年度示范工程」!
通话的这位幕僚,甚至还意味深长地暗示,如果卡丹尼科夫能漂亮地完成这项任务,他在政治上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听到这个,卡丹尼科夫再也冷静不下来了。
他对于权力有着很强的欲望,这更进一步的可能,值得他投注更大的投资。
他立刻做出决定,不但将原定在厂部大堂举行的发布会,升级到能容纳更多人的大礼堂!
而且,还命令手下人通宵达旦地布置会场,务必展现出伏尔加厂乃至苏联的恢弘气度。
随后,他迫不及待地找到秦远和别列佐夫斯基,开门见山地说:「秦,鲍里斯,形势比人强!」
「上面已经发话了,这个合作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必须落到实处,要尽快看到实质性的进展和投资!」
秦远对卡丹尼科夫的态度转变心知肚明,这背后必然是克宫施加了压力也给予了承诺。
面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局面,秦远立刻做出了应对。
仅仅只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他便写出了一个完整的商业计划。
合作者,除了奇瑞和伏尔加之外,再加上一个新的合作方,汽车联盟。
以这三方为核心,共同推进这项宏伟计划。
至于如何融资,秦远也有了规划。
首期投入定为2亿美元。
由远东集团和伏尔加厂共同出资建造新厂,远东集团出钱升级改造设备,伏尔加厂则是以其庞大的土地和人力丶设备折算入股。
后续13亿美元巨资募集渠道主要有两个方式。
一个是发行「伏尔加-奇瑞未来汽车债券」。
面向苏联广大民众和机构,以参与国家支柱产业建设丶共享改革红利为宏伟蓝图,发行高息债券,吸收民间沉淀的卢布资金。
另外一个则是包装出「打开十亿人口中国市场」和「助力苏联汽车产业现代化」的动人故事,向德意志银行丶摩根史坦利丶瑞士信贷等国际金融巨头寻求大规模的债务投资。
而无论是债券发行,还是与西方资本贷款谈判,所有这些金融操作,都将由即将成立的「远东国际银行」作为核心平台来执行。
他正式邀请卡丹尼科夫这位未来的政治新星,以及那位传说中的众贼之王别列佐夫斯基,一起成为银行的创始股东,共享金融运作带来的巨额利润。
这一招,彻底将两位苏联寡头的利益与秦远的金融帝国捆绑在了一起。
面对如此庞大且看似可行的计划,以及触手可及的金融暴利,卡丹尼科夫和别列佐夫斯基再无异议,一致同意。
第二天上午,伏尔加厂大礼堂。
礼堂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得如同盛夏。
主席台上,中苏两国国旗并列悬挂,背景是巨大的「苏中汽车联盟」徽标以及「伏尔加-奇瑞未来战略发布会」的醒目横幅。
闪光灯如同连绵的闪电,将现场照得亮如白昼。
伏尔加厂长卡丹尼科夫亲自主持。
哪怕是通宵了一晚上,但是想到那触手可及的惊人成果,他依然满面红光,意气风发。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礼堂,「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不仅是伏尔加汽车厂迈向未来的新篇章,更是苏联工业改革与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他侧身,向身旁示意,聚光灯立刻跟随着他的动作,精准地打在了那个穿着定制深色西装丶年轻得有些过分的中国面孔上。
「现在,请允许我荣幸地介绍我们最尊贵的合作夥伴,奇瑞汽车的创始人丶远东贸易集团的总裁,秦远先生!」
「他将为我们揭示,我们共同规划的宏伟蓝图!」
在无数道目光的聚焦下,秦远从容起身,走到演讲台前。
他没有拿讲稿,只是双手轻轻按在台沿,目光沉稳地扫过全场。
「各位,我相信在此前大家就已经听到了有关于我们奇瑞与伏尔加厂的一些传闻。」
「是的,你们听到的传闻都是真的。」
「该项目首期总投资15亿美元,将在伏尔加格勒,建立一座全新的丶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基地!」
「哗——!」
尽管早有风声,但当「十五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从秦远口中被如此清晰地抛出时,台下依然响起一片抑制不住的惊呼。
记者们低头疯狂记录,相机快门声更加密集。
秦远对下方的反应恍若未觉,继续以平稳的语调勾勒蓝图:「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最终年产能达到五十万辆的汽车产业新城,新工厂将直接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
「而从这里驶出的第一款产品,将是为连接中苏人民友谊而生的轿车——『风云』,以及,能够征服西伯利亚辽阔土地的越野精灵——『贝加尔』!」
台下的一众记者们听到这里,脸上纷纷露出震惊的神色。
一开始就推出两款新车,而且投资还这麽大。
真的有把握吗?
而相比于这些记者,前来参会的几名西方汽车巨头驻莫斯科代表。
他们此刻的脸上,多了一丝警惕和不安。
一个伏尔加,他们不怕。
因为这本就是旧时代的残党,除了在计划体制下,在中国以及苏联这些市场,还有一些竞争力外。
对于西方的品牌车而言,这些车就是废铁。
一个奇瑞,他们也不怕。
一家新组建的车企,哪怕背后有安徽一省支持。
但是这两家合作,互相藉助对方的优势进行互补,而且还能如此有条理的,推出全新系列的汽车。
这就有些让人警惕了。
很快,在秦远的完整商业计划书公布下,他们更加确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