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起名的烦恼(2 / 2)
昌城汽车厂只要这次广交会上的订单圆满完成,那今年就可能成为央企。跟外商交谈,企业的级别也很重要。
~~
昌城,高桥市场。
国内刚解放的时候,大家还允许随便做买卖。昌城市地方单位还动员过商贩集资,重建了高桥市场。
因为不规范,一些商贩欺行霸市,很多盗窃物品都在这边销赃,在五三年就被取缔了。
但现在这边又重新开了起来,成为了高桥旧货市场。
在这个年代,一个工人的工资能养活全家,但只是解决最低的温饱问题。而一家有两个人工作上班,那就拥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
当大家有钱后,肯定会想着购买一些东西改善条件。但很多东西没有票证,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四九成和魔都那边,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一点,工资是一样,但工作岗位多。所以在城市里一家人有两个以上有工作的也比其他城市多。
有钱得有地方花,这旧货市场就成了一些大城市里的人消费的好去处。
昌城这边因为有汽车厂的存在,带动了整条产业线上的招工。而且有很多配套的企业也出现了,也需要招工。
大量的招工必然会出现有些家庭有两个人成为工人的情况,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收入多了。消费能力自然也增加。
有了钱,自然消费在衣食住行上面。买家具,穿衣服,看电影等等。
但因为物资紧缺,限制了很多人的消费。
这高桥市场就重新启动了,由地方部门进行管理,跟魔都那边一样,大家可以拿东西寄卖在这边。
地方部门也会通过旧货市场,处理一些被上缴的东西。
魔都那边有一个出名的旧货商店叫淮国旧,那边的好东西可多了,珠宝,照相机,钟表,钢笔。还有大衣,家具,乐器什麽的。
出了吃食类的,旧货商店能淘到不少好东西。
昌城这边出现旧货商店,是意味着昌城的经济真的起来了,被汽车厂给带动了。城市里的一些居民开始不满足一日三餐了。
除了旧货商店的出现,昌城市的『鸽子』市场也是很活跃。去旧货市场寄卖东西,来源得正规,主要货品都是收缴上来的一些东西,卖的东西也比市场价格便宜。
但黑市能卖不正规的东西,还有吃食什麽的。因为昌城市的人有钱了,黑市的东西都好卖多了。
比如粮食,工资再高,你定量摆在那里。想吃饱点就花钱去黑市买不要票的高价粮。还有布票酒票,各种东西,大家在有钱后,需求就上来了。
如果说汽车的心脏是发动机,那现在汽车厂就是昌城的心脏,有如一台发动机在带动着各个方面的发展。
旧货商店的出现,只是汽车厂带动下的一个缩影。
六月二十号,第一辆单层巴士从汽车厂车间行驶出来。市里和省里领导前来祝贺,并且这次报导的不光是地方报社报导。
《人民日报》《大公报》《文汇报》《中国少年报》《中国青年报》等等,昌城汽车厂拿下一百六十五台车辆出口订单,特别是还有三款新型车要生产制造,自然吸引了很多报社的人来报导。
皮卡汽车是在广交会上亮相的,在亮相之前都没报导过。
七月六号,也就是在巴士车制造出来后事隔半个月而已,一辆造型比较板正的轿车从汽车厂的车间下线,试制了出来。
江成觉得老土板正,是因为他见多了后世的汽车。哪怕是低级的轿车,造型都不错。
八十年代的桑塔纳造型在江成眼里是真的有点土,但车壳造型弧度不大,好生产。哪怕没有薄板,除了车门,大部分都能冲压的出来。
但桑塔纳的造型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感觉挺漂亮的,而且还是黑颜色的。
如果不是为了好生产,降低成本,江成是真不会选择造桑塔纳车型的车。这车造出来,名字都不好起。没有改革开放之前,名字不能偏西方。
可太好的名字,江成还真不愿意用在桑塔纳车型的轿车上。
除了轿车,皮卡和公交车都得起一个名字。
让厂里其他人帮忙起名,也都是很俗套的名字,什麽『幸福』『长江』『昌城』等等。
毕竟要出口的车,不用霸气的名字,也不能用太俗的名字。以后跟国际市场竞争,一个名字的档次听上去就不行,也是很有影响的。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