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为政不难?(1 / 2)
第204章 为政不难?
其实对身在局外的少年,光看《邸抄》用处不大,还得有明白人给你讲解,才能体会到那寥寥数语背后的惊心动魄。
整个泸州乃至蜀中,自然没有比老山长更明白的人了。他全身靠坐在摇椅上,轻轻抚摸着手中大了一圈的鹩哥儿,像拉家常似的缓缓道:
「小王子之前入寇,只是在边境劫掠,但这些年越来越深入,今年居然攻陷了宁夏的清水营,还洗劫了韦州怀县,实在耸人听闻……清水营可是边防要塞,居然也被贼寇攻陷,长驱直入烧杀劫掠,这说明西北防务荒弛已经十分严重了。」
「为什麽会这样呢?」朱子和不解问道:「朝廷在甘陕宁夏屯驻重兵,设了那麽多的总兵巡抚,还有三边总制,都奈何不了一个小王子吗?」
「你还真问到点上了。自从秦部堂被召回,朝廷便虚设三边总制久不委任。各省镇守巡抚互不统摄,推诿扯皮,便给了小王子可乘之机……皇上虽然派户部顾侍郎前往陕西整顿军饷,但他既非帅才也无专权,改变不了局面的。」
「所以当务之急,应该重设三边总制?」苏录也轻声问道,这种指点江山的感觉好爽,就像回到了北京的计程车上。
「没错,为政之要,首在用人。策善无人,则同虚设;政乱得贤,自能理顺。」老山长缓缓道:
「三边总制统御甘陕宁夏军务,非威重令行丶深谙韬略丶勇于任事之辈无法胜任,老夫数来数去,非陕西巡抚杨一清莫属。估计也就这一两年里,他就该总制三边了。」
说着又对二人道:「你们可以读一读他以前的奏疏,尤其是涉及西北防务的。等他上任之后再看看他是如何乾的,肯定受益匪浅。」
「是。」两人忙沉声应下。他们知道,这是老山长在培养他们的大局观。
~~
「至于清查隐户,其实是皇上的夙愿了。」老翰林又轻声道:
「当初老夫在朝的时候,皇上才刚刚身登大宝,正是意气风发,意欲大展身手之时,那时在经筵上他便经常提及此事,日讲官们也早就把问题讲透了……自靖难以来,大明已经承平百年了,人口肯定是增加的。之所以在册丁数减少,无非就是新增的人口,没有上户口嘛。」
「……」苏录听了一阵心虚,这种情况二郎苏氏也存在,而且还很严重。
他们一大家子加起来已经四百馀口,在军籍黄册上的加女丁共四十四口,只有实际人口的九分之一。
这还是今年又考上四个太平书院的结果,不然只有十分之一……
就这还被马千户表扬,说苏家堪称楷模,是整个千户所上户最多的一家!
当然这里头有军户不能分家的特殊性,一般的民户没办法搞得这麽夸张,毕竟总得分家立户。但基本上,每户隐藏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人口,都属于正常情况。
「既然如此,朝廷为什麽不像太祖时候那样清查人口?」朱子和问道,他可能还不知道,其实他们朱家更夸张……
「怎麽没查呀?朝廷黄册十年编纂一次,每次都要清查的。」老山长苦笑道:「清查的结论,就是户口在不断减少啊。」
「那就是州县敷衍了事,像这回派钦差到荆襄清查户口,不就成效斐然吗?」朱子和提高声调道:「皇上完全可以多派钦差,到各省去清查户口嘛!」
「难办。」老山长却不抱希望道:「如果容易办,皇上也不会一拖十几年,才迈出这一步了。」
「而且为什麽选在三省交界处入手?因为那里是三不管呀。在那里清查反而阻力最小,一旦在各省开始推行,一定会遇到各种想像不到的麻烦。」周山长接茬道:
「清查的官员不是寸步难行,就是被拉下水。即能打开局面,又没有被拉下水的官员,要麽被罗织罪名拉下马,要麽直接病故或者遭遇意外。」
「那麽黑暗的吗?」少年们听得目瞪口呆。
「呵呵……没那麽可怕。清衡言过其实了,把地方官绅说得跟土匪似的,敢动钦差的疯子,终究还是极少数。」老山长摆摆手,苍声道:
「不过这个问题无解,查出来也没用。因为不能继续当隐户了,还可以逃亡。」
老山长竖起两根手指道:「逃亡有两种,一种是成为流民,逃亡他乡。二是托庇于巨室,让官府管不着。灾荒战乱的年代,前者居多。现在这种太平时候,自然是后者居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