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专业难选(2 / 2)
作为科举考试的核心,制艺一日不可辍。只是经过半年的教学,已经无需像之前那样耳提面命,让学生专门在课堂上练习了。
张先生会在下午的四书课后给出题目,翌日一早收上来,白天批完,下午再布置新的题目,如此周而复始。他又格外认真负责,忙得午饭都顾不上吃。
「来了。」张先生瞥他一眼,用下巴指了指桌旁的食盒道:「尝尝你师娘做的水汽包子。」
「弟子已经吃饱了,就不跟先生争嘴了。」苏录笑道。
「你今天不是吃的餐堂吗?那儿的饭也能吃饱?」张先生对他的情况了若指掌。
「多吃总会饱。」苏录说话越来越有哲理了。
「哈哈哈,是这个理儿,不过老夫是真吃不下。」张先生合上作业册,洗净手,拿起一个表皮金黄的水汽包子道:「宁肯自己带饭吃。」
「师娘厨艺好,先生当然吃不惯。」苏录微笑道。
「我把这话告诉你师娘,回头她又得给你做好吃的了。」张先生一边吃包子,一边笑问道:「对了,今天祝先生缠磨你没有?」
「也不能叫缠磨。」苏录轻声道:「祝先生只是想让我随他习经。」
「你没答应他吧?」张先生神情一紧。
「没有。」苏录摇摇头道:「一来弟子还不了解五经,二来还没问过先生呢。」
「我不是经师,不会跟他们抢的。」张先生笑着提醒他道:「但是你务必要慎重啊,选本经就是二次投胎,选错了就麻烦了。」
「是吗?」苏录闻言神情一紧,赶忙拱手道:「还请先生赐教。」
「你该听说过,乡试会试都是按五经分科取士的。十三位房考官也按照五经分房阅卷,其中选《诗经》的考生最多,一般四五房;《易经》其次,在三四房;再次是《尚书》,一两房;最少的是《春秋》和《礼记》,几乎每次都是一房,而且人数还少。」
「所以选热门的《诗经》丶《易经》竞争激烈,但录取的名额也多。选冷僻的《春秋》丶《礼记》竞争小,但录取的名额也少。」张先生讲解道:
「这里头的门道深着咧,选对本经的和选错的,被录取的机会可能天差地别。」
「明白。」苏录点点头,选专业这事儿他熟得很。
「再者,也不能光琢磨报哪一经更容易被录取,归根结底还得看你治经的水平。」张先生又道:
「治经可比四书难多了。四书是经义的基础,治经是高深的学问……类比的话,四书中最难的《中庸》,在五经中也只能算浅显,当然《诗经》不算。」
「这样啊。」苏录继续点头,其实今天的第一堂《易经》课就给了他个下马威。
「所以,治经必须要择名师而从之。」张先生强调道:「而且必须是名师,水平再高,名气不够都不行。」
「为何?」苏录不解问道。
「道理很简单,五经因语言古奥丶版本庞杂丶争议繁多,即使《诗经》这种浅易的经典,也有各种各样的治经流派,」张先生屈指数算道:「有尊朱派丶复古派丶调和派丶解经派等等。」
「……」苏录听得一脑门子汗,这是做题家最怕的情况。忙小声问道:「就没个标准答案?」
「当然是以朱子为准了。但刚说过五经太庞杂了,朱子也没办法规定一切,给各派留足了发挥的空间。」张先生叹口气道:
「不同流派之间的见解,差别大了去了。你若治了东家的经,结果碰上西家的考官,那可就撞在铳口上了。」
「确实。」苏录擦擦汗道:「怪不得科举最重首场,要是只看五经就乱了套了。」
「小题做得好,录取的希望确实大,但别忘了,解元只从经魁出,最终名次还是要由大题来决定的。」张先生淡淡道。
四书题叫小题,五经题叫大题,两者的难度差别可见一斑。
「所以一定要拜名师,名师弟子多,碰上同门考官的可能性就大。名师名气大,学问广受认可,哪怕不是同家的考官,也会高看一眼,手下留情,自然更容易过关。」
「明白了。」苏录感激地点点头,请教道:「请问先生,书院哪位先生算名师?」
「你若只是考个秀才的话,咱们书院的经师就够用了。但若有更高的志向,说句得罪人的话,他们就不够看了。」张先生压低声音道:
「包括山长也一样,他的学养自然是够的,但远远称不上名师。」
「啊?那弟子该怎麽选?」苏录有些蒙圈。
「别着急,慢慢看,眼光放长远一些。」张先生便建议道:「不妨先了解一下,泸州乃至蜀中有哪些名师,就算你现在还没条件拜师,也可以先治其本经。待到水平上去了,时机合适了,再转投名师不迟。」
苏录明白了,张先生是让自己骑着驴找马。
所以到底选哪一经,可以先不管眼下先生的水平,而取决于自己心仪的名师,治的是哪一经。
只是这法子,怎麽听着这麽不靠谱?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