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1 章 · 汴河堵塞(1 / 2)
第181章·汴河堵塞
汴河堵塞了,但不是因为天灾,是人祸。
清汴司因所涉利益深厚,有不少官员眼红这一块的利益,不想让皇家独沾,德章二年时还以“清汴司在汴河河岸修置水磨,使得汴水浅涩,行船不便,水磨用水还会四处流溢,浸损民田”为由,请求废除清汴司。
然而他们只说其一,不说其二。
这其二就是,清汴司是河道与漕运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河道疏浚、水位调节、维护堤岸这些事务。
且,前几年,上一任皇帝还在位的时候,清汴司还建言了一项工程,“今请通津门里汴河岸,东城里三十步内,开河一道,及置斗门,上安水磨,下通广济河,应接行运”。
上安水磨,下通广济河,应接行运。
也就是说,水磨和漕运不畅,汴水浅涩并没有关系,反而是安了水磨,再通下河后,才保障了漕运畅通。
但士大夫的声音太大了,盖过了其他声音,民间绝大部分人都坚信,汴河堵塞是清汴司与民争利,修置水磨且不许在京卖茶人户等擅磨末茶出卖的结果。
与民争利……这民,到底是头疼于财米油盐的百姓,还是喝得起茶,卖得起茶叶,雇佣得起人来磨末茶得士大夫呢?
——而在镜面朝代,平行世界那边的宋朝,清汴司被废后,北宋的水力加工业亦随之走向了衰亡。
好在,柴稷对地理很有研究,所以不管官员怎么上书,他都坚持保下清汴司。
他心里清楚,清汴司被废,获利者只有士大夫,而皇帝不仅要少一个钱袋子,还会因为少了清汴司那群研究水利的专业人员,得拨出更多的钱去清理河道,解决淤泥问题。但朝廷的钱本就捉襟见肘,汴河迟早会因为某一日无钱疏通而渐渐变浅,无法行船。
百姓便也会因此,受尽交通不便,运输不便,导致物价上涨的苦。
但官家有官家的坚持,臣子自然也有臣子的做法。
七月了,入秋了,许多地方的粮食可以收割了,既然如此,各家粮店购买的粮食运输入京,预备售卖,船变多了,堵了汴河,也很正常吧?
汴河堵了,我们不说是船变多了,不说是清汴司这段时间被针对,一时无法抽出空子去清理淤泥。我们就说水磨是不是废水,就说汴河是不是正在堵塞?
“回禀大家,听闻那些粮船上的粮食,至少八百万石。”
第五旉在皇帝身前俯首,沉声汇报调查得出的结论。
“八百万石……”柴稷冷笑一声:“那可真多啊,比往年运进来的粮食还要多。朕怎不知,我大薪今年的收成竟如此之好。”
第五旉默然。
要他说,那些士大夫总说他心狠手辣,但实际上,读书人才是真正的心狠手辣,杀人不见血。
堵了河,不止粮食运不进来,许多其他货物同样运不进来,很快,汴京的物价就开始涨了。
先是粮价,自每斗85文增至105文。
当日可以不必到场。”
这当然是假话,阖府上下都知道他们的九郎君是出去避风头了。
不过回房州倒是真的,只是不是前些时日走的,是昨夜连夜走陆路离开的。
但鉴于陆安对外的形象太好了,所有上门拜访的人都没想过陆安是为了不见他们而离开的,只以为真的是如此巧合。
新科进士们连声哀叹:“这也太不巧了,若是状元郎在此,以他的贤明,定然会去劝阻官家。而以他的品行与功德,官家肯定会听一听他的劝阻的。”
他们倒是可以等陆九思回来,但满城高涨的物价等不了,受高昂物价侵害的百姓等不了啊!
便有一进士喝道:“我等读书,为的便是敬天修己,有朝一日能匡扶社稷,以致匪躬之节。莫非无有陆九思,我们便弃黎民社稷而不顾么!授官当日,面见官家,我定要一言清汴司之得失。”
众人一瞧,却是那排在二甲第二十六位的钟息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