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9 章 · 古文尚书证伪(下)(1 / 2)
第169章·古文尚书证伪(下)
李延凯见陆九思此人仍是冥顽不灵,倒也没有反感,反而由衷升起一股指点年轻人迷途知返的使命感。
他道:“既然如此,便请状元郎自述吧。”
李延凯想,不外乎就是文本变形,比如周公封康叔于卫,《尚书》中却言其为康诰。
但李延凯早想到了缘由——《史记》记载,孔安国此人寻到古文尚书后,是“以今文读之”,既然如此,流传过程中,古文尚书有多次改写,文本出错,岂非正常之事?
“其一。”陆安说:“古文尚书《太甲上》一篇中,伊尹训太甲,作书曰:‘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然,《礼记》曾言:‘父前子名,君前臣名。’《正义》又曰:‘尹,正也,众正官之吏。’,敢问李密学,莫说古时,便是如今,可有臣子在君王面前自称官名一说?李密学上书时,莫非是自言‘密学’如何如何?”
“古文尚书称谓紊乱,不似时人所作,倒像文盲瞎写。”
这话实在讽刺辛辣,台下立时响出笑声。
李延凯板着脸,他没有笑,立在那里像一根古旧的黑木。
陆安提出的第一个例子就已打中了七寸,他直接被噎住。
——这已经不是文本抄错所能解释的了。
但凡有任何一个先于《礼记》的古籍提一嘴臣子能在君王面前自称官职,或者多来几个例子佐证那个时候人人都是自称官职,李延凯如今也不至于如此尴尬。
而其他文人学子在笑声过后,人也凝固住了。
坏、坏了……好像似乎确实……这个论据非常强而有力。
也就是说,古文尚书真的有可能是伪作?!
晴天一道霹雳,文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咬咬牙,硬硬心。
再看看。孤证不立,万一……万一是传抄过程中抄错了呢!
陆安礼貌发问:“李密学若是对此条无有疑问,不若再听听下条?”
李延凯微妙沉默后,应了一声嗯。
连中气都不足了。
陆安便又接着说:“这其二,便是体裁不符。《尚书》中,文章共有六体,分别是‘典’、‘谟’、‘训’、‘诰’、‘誓’、‘命’。”
“典,即经典记载,如《尚书·尧典》。”
“谟,即君臣谋议,如《尚书·皋陶谟》。”
“训,即训导的文字记载,如《尚书·伊训》。”
“诰,即各种告谕记载,如《尚书·盘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