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12(1 / 2)

加入书签

超群,和大侦探想到了一块。

围着餐桌坐着的四个人又是王春花在状况外,“唉呀妈呀,跟不上你们的节奏了。”

母亲在医大读书时的集体合影保留下来的不多,一共三张,戴豫全给挑了出来。

四十年岁月刻蚀,老照片泛黄,当年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如今绝大多数已迈入花甲。

目光从照片上的身影一一扫过,戴豫抬头问二姨,“我妈是在咱谭城读的医大,平时回家的时间多吗?”

王春花摇头,“很少回来,连放寒暑假都不回家,不是学习就是训练。”

她给大宝孙讲古时也说过,当时她有报考文工团的机会,家里就俩闺女,只能走一个,最后还是她留了下来。在本地上学,用了走这个词并不算夸张。

谭城的医科大学和白婉工作的美院一样,最初校址都在老革命根据地。医科大学原身是军医学校,四十年代末合并了谭城的国立和私立两所医学院,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建国后的头几年医科大学依然实行军事化管理,大合照也能看出来,大家都穿军装。在王春花的记忆里,从上大学开始,姐姐就彻底脱离了家庭,从家中出走了。

小孩提出的时间节点很关键,53年入学,4年在校学习时间,不等毕业,56年将遭遇第一场全国性的大风波。

王春花终于跟上大部队思路,回忆道:“你姥爷工人阶级出身,56年反的主要是知识分子,你妈在学校那会虽然没怎么受波及,但毕业后被分配去了西北偏远地区的医院,直到经人介绍跟你爸相亲,才调动关系回了谭城,当时是64年,她运气好,找了你爸这棵大树为她遮风挡雨,要不66年不知道会被整成啥样。”

她说到了点子上。

逗逗大侦探凭借超绝的记忆力,把大人们所讲的几次风波记得很清楚,关于奶奶毕业去西北的经历,在过年的餐桌上也听二姨奶提过一嘴,所以她才能立即串起整件事的因果。

“严大爷说,56年有好多老师和学生被送去了大西北改造,有好些都没回来,二姨奶,奶奶是不是在学校有了对象,毕业后为了陪他,才去了大西北,后来两人闹掰了,又回到谭城跟爷爷结婚的?”

王春妮结婚在那个时代已经很晚了,她将近三十岁才生了戴豫,找了因公被派去苏联学习技术,同样晚婚的戴守业。王春花比姐姐小两岁,她的大女儿,嫁去外地的李红梅比戴豫还大三岁。

白婉也是这么认为的,从53年入学到64年回谭城,这十一年年时间,前婆婆都经历了什么?会不会遇到一生挚爱,在大时代变故下,不得不遗憾分离,蹉跎二十年,人到中年又再续前缘?

“她的大学生活十分封闭,去外头寻觅真爱的可能性不大,这个爱人最有可能出现在同学中。”白老师也捡起一张照片细看。

一家三口,一人持一张集体大合照分头寻觅,那时候专业区分没有现在这么细,王春妮就读的医学专业一共138人,女生只有21人,剩下的全是男生。

男多女少,女生应该很抢手。

光看照片当然看不出来,大家都穿着统一的军装,脸还没有大逗逗的小拇指盖大。但就算这样,小孩还是认出了一个人,“这个人像大刘大爷。”市局法医刘承志五官粗狂,很有特色,照片上的人跟他长得很像。

戴豫肯定了闺女的眼力,“那是他爸,他家是医学世家,他也是医大毕业的。他爸一毕业就结了婚,22岁就有了他,所以他才比我大那么多。”

照片不用再看,找人不看脸,有个窍门。二姨不知道钻石的存在,他们三人清楚。

如果钻石是母亲挚爱送的,他的家境肯定相当不一般,所以才连56年的反/右风波都没能逃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