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91(1 / 2)

加入书签

预测风向走势,向突厥人投射了百枚毒气弹,不费一兵一卒伤了两万敌军。

那毒气弹外层是以麻纸所制,装入硫磺、硝石、砒霜、巴豆等粉末裹进麻纸球,外层涂满防水的沥青黄蜡,用抛石机发射,能产生黄绿色烟雾,其中砒霜粉尘可通过铠甲缝隙伤人,巴豆辣气能使战马发狂,狼毒草成分还能灼伤皮肤,这种毒烟弹的杀伤范围可达百米,乃是公冶鹤廷斥重金从一个边陲小国买的,突厥人怕是见都没见过。

第二战,公冶鹤廷趁夜半三更,敌军熟睡之时,率五百铁骑,潜入敌军营帐,在敌军的井水中下了泻药,翌日,敌军晨起吃过加了泻药的井水煮的粥后,争先恐后抢起了茅厕,然而茅厕数量有限,实在憋不住,便就地解决,军营中秽物蹿得到处都是,公冶鹤廷趁着敌军最脆弱的时刻,捏着鼻子率二十万铁骑冲进敌军营帐,如同砍菜瓜一般,轻而易举地了结了十几万突厥人,为大胤数百年来死在突厥人马刀和弓矢下的百万冤魂报仇雪恨。

突厥乃是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由无数个松散的小部落汇聚而成,近百年来这些突厥蛮夷屡屡进犯大胤边塞要地,对陇西和凉州的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胤的开国皇帝曾携百万大军御驾出征,试图一举歼灭这些尚未开化的禽兽,然而突厥人擅长突袭和游击,又因草原地广人稀,即便一时击溃了他们,他们四处奔逃之后又能回快速地聚集在一起,以至于至今未能歼灭,就如同杀不尽的苍蝇蚊子一般,灭了一茬又冒出一茬,叫人恶心透顶,

闻堰得知前线战况后心中大快,与此同时又觉得十分欣慰。

当初叫公冶鹤廷生啃了几百遍的孙子兵马,总算是没有白费,正所谓兵不厌诈,虽使用的手段不算光明敞亮,但对于那些杀了大胤无数无辜百姓的突厥蛮夷来说,便是将他们千刀万剐都是不为过的,一刀毙命都算是便宜他们了。

随公冶鹤廷一同出征的,除常驻京城的几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外,还有一名当年初出茅庐便展现惊世才能的军师。

那军师名为张良,先帝在世时,张良曾三次随先帝御驾亲征,只要有他在,次次旗开得胜,凯旋而归,张良因此年少成名,十五岁扬名天下,人称在世诸葛,乃是大胤开国以来最年轻的军师。

不过张良虽聪慧,却体弱,当年助先帝平定叛乱之后,便退隐山林了。

公冶鹤廷是熟读兵法不错,但终归没有实战经验,为了护他周全,闻堰在半月前亲自上山,三顾茅庐,才让张良松口答应出山。

当年张良归隐时不过十五,十三年过去,也不过二十八,同闻堰年岁相当,因常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又经年抱恙在身,皮肤透着一种病态的苍白,连眼皮上的淡淡青筋都清晰可见,那人身形颀长清瘦,容色却是出众,唇红齿白,似一幅浓稠却不染人间烟火气的画卷,有着一种十分罕见的遗世独立的气质,便是叫闻堰看了都有些挪不开眼。

张良隐退同年,闻堰官拜丞相,在此之前,闻堰并未见过张良,只是在京中听过不少他的传闻,听说张良当初之所以隐退,不仅仅是因身体有恙,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当年先帝看上了张良,想要不顾世俗的目光将他纳入后宫。

先帝乃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明君,闻堰当年听了那传闻,只觉得可笑,直到半月前亲眼见到张良其人,又觉得那传闻兴许并非全然是假。

初见张良时,闻堰尚且有几分不解,凡人身上为何会出现那种超脱世俗的气质,事后一想,便又觉得没有什么奇怪,张良年少得志,前途一片坦荡,便是不做军师,只在京中做一名普通的谋士,身怀如此才情,必然有无数权贵争着抢着要用他,叫他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可他却在功成名就之时激流勇退,此后数十年如一日,粗茶淡饭,深居简出,依山傍水而居,说明此人心中没有凡人皆具的贪念、嗔念、痴念,如此年纪轻轻便参透了尘世,本就算不得是凡人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