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2 / 2)

加入书签

程沛不再说话,陈欣便不再理他。母子二人每每开始冷战,程沛总是最没趣的那个。他干坐一会儿,就会起身,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暂时离开陈欣的眼前。

关于母亲的问题,程沛其实并非不能回答,只是不想细说。沈恪是他这二十多年做过的最美好的一场梦,他宁愿自己主动醒来,再不记得,也不想通过这样惨烈的方式,让它破碎。

和沈恪的第一次见面之后,有将近一周的时间,程沛都没有再见过他。直到后来某个周一,沈恪给自己加过的所有新生发了入群邀请,程沛看过宣传页后觉得还有点兴趣,便去试了试,之后便在沈恪手底下负责了将近一年的公众号推文和宣传文案。

? 如?您?访?问?的?网?阯?F?a?b?u?页?不?是?ì????u???€?n?2??????⑤?????ò?M?则?为?山?寨?站?点

程沛有时会感谢自己当初填报志愿时的执拗和叛逆,对文学写作的敏感度在后续的生活里给他提供了不少方便,也为他和沈恪的接触创造了不少机会。

程沛眼界不足,但做起事来负责认真。而沈恪看着随性放纵不着调,但对每个人都很靠谱温和。

他细致地挑出程沛工作上的错处,手把手提高程沛的能力,借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带程沛认识自己积攒下来的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职位的人脉。

程沛始终觉得,沈恪留在北城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他有家底、有头脑、有资源。固步自封的程沛与他的认知比起来有很大不同,程沛费力追逐,自惭形秽,但也因为沈恪,开始对北城这座城市抱有些微的好感和期待。

程沛大二前的暑假留在了北城打工,找了一家咖啡店兼职,沈恪时常会带朋友光顾。

当时的沈恪正在忙于申报每年的创新比赛项目,比赛自由组队,他们组里只有三个人——沈恪、李砚,和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同届同学。

程沛曾经听沈恪说起过他们这次的项目内容,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抑郁情绪监测系统,还在初步构思阶段,策划书一字未动。

“申报书写完后,我上网搜资料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已经有被做出来的实物前例在了。”

程沛曾听沈恪这样对他提起。

当时他正在洗杯子,距离咖啡店关门还有十分钟,那天的沈恪是一个人来的,程沛将一切收拾好,走到收银台边,和沈恪隔着台面聊天。

他听沈恪讲话的时候认真而又专注,左思右想,觉得自己帮不上什么忙,便安慰他如果只是为了获奖,有没有前例可能也并没什么太大影响,而如果要追求创新,或许可以让实物形态更加新颖、便携,增加自己的特点。

沈恪不知道听没听进去,思考了一会儿,又问他:“今天兼职结束了吧?时间还早,待会儿回去干什么?”

程沛便笑着摇摇头,说,没什么想做的,站得好累,想休息。

“那你来帮我们写策划书吧,李砚一个人工作量有点大。”沈恪说完,像是怕程沛会拒绝,又利诱道,“得奖了不仅有学分,还有奖金,对你之后找实习也是有帮助的。”

其实,后面再想起来,程沛觉得自己当时理应拒绝,在这件事上,沈恪有很明显的扶贫倾向,明明他们小组里技术、论文、答辩分工十分明确,他实在不该在一切已经差不多算是成熟的情况下,靠着和沈恪熟稔的关系坐享其成。

但或许是沈恪撑在吧台边笑着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