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56 章 当清太子驱除鞑虏(五)(1 / 2)

加入书签

第256章当清太子驱除鞑虏(五)

纳兰明珠无功而返,只带回那位造反的贺氏主公的一句话:

“我与大清,只能留一个。”

消息传回京城,皇帝勃然大怒,在乾清宫掀翻了桌子。

“逆贼,逆贼!”皇帝大口大口喘着粗气,气得呼吸都是颤着的。

本以为重生一次,所有的事情都会顺风顺水,他也创造出比上一世更好的政绩,让自己在史书上不留任何污点。结果半路上出现个程咬金,这个贺含章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连弱点都找不到!

本以为他在这种情况下会接受招安,但是他居然说得那么绝——硬骨头,若不是他与自己为敌,皇帝都要夸一夸了。毕竟没有哪个人会真心喜欢软骨头。

这个贺含章到底是什么人,上一世根本没有的人为什么这一世会起兵?难道他的重生带来了这么大的改变?

皇帝踱来踱去,又仔细看看资料。

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贺含章的资料,就是他十二岁带着家仆出海,再早的就没有了。连他的家世,父母何人都不知道,简直就像凭空冒出来的。

而且这贺含章一向谨慎,打进贺氏的探子也不知怎的了,接二连三地被发现身份。以至于到现在,连贺含章的一幅画像都没有,通缉令都没法贴出去。

派纳兰明珠去,一方面是招安,另一方面也是让他看看贺含章容貌,到时候给他画下来。

纳兰明珠在回到清军营地后,凭借过人记忆,确实画出了贺含章的相貌。但是还没来得及往京城送,就被震天的战鼓给拦下了。

贺氏开始进攻了。

贺氏前两次进攻无果,清军认为有黄河天险,难免多了些松懈。再加上近日有军队支援,早就放松警惕。认为这次进攻贺氏也会徒劳无果。

直到营地乱作一团。

有八旗士兵不由分说,对着自己人大肆屠杀。受伤的士兵不甘示弱,挥刀砍了回去。等到有人发现不对的时候,已经晚了。

营地里到处都是火和烟,到处打了起来。

这个时候,哪怕有人发现端倪,喊着“胳膊上系有红布条的是反贼”也无济于事。因为八旗士兵已经分不清谁是自己人谁是敌人了。

闯进清军营地的这支队伍是胤礽选出来的先锋,他们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趁着夜色,乘着羊皮筏渡过黄河,再穿上八旗的铠甲。为了避免误伤,在胳膊上绑一红布条,用以区分自己人和敌人。

他们在营地里既放火又大开杀戒的时候,贺氏大部队也开始从各个地方渡河。

到最后,清军顾此失彼,根本无法反击。哪怕费扬古他们竭力整顿,也架不住贺氏先锋队的悍不畏死。

在黑夜里强渡黄河,本就是危险系数极高的事,人人都抱着有来无回的心。有同伴被风浪卷走,也不能去救,因为根本就救不了他们。何况,活下来的人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纳兰明珠被费扬古的亲兵保护

:“难啊!”

不说别的,就说满汉,两族间的血债犹如天堑,根本无法化解。

“再难也要做。诸位难道不曾看到,无论满人汉人,底层百姓都是一样的苦。上位者眼中,他们就是一群蝼蚁。满人得了天下不假,但真正得利的还是那些贵族!他们才是我们要报仇的对象!”

幕僚喃喃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待攻下京城,建立新朝,有了新的制度新的风俗,几代或者十几代过去,也就无所谓满汉了。”

不知道到那时,他建立的这个夏朝还在不在,也不知道最后结局会如何,但是他相信,终有一日会实现。

“诸位都是读过书的,难道不想亲眼见见圣人说的大同社会?不想为大同社会贡献一分力量?”

大同社会,儒家认为的最高理想社会。别说胤礽,在场的哪个幕僚不心向往之?

大家追随夏王,因为他把汉家百姓放在心上,因为他能带领他们摆脱两脚羊的处境,因为他能再造山河。

他真的有这个能力。自康熙皇帝削三藩、亲征葛尔丹后,清廷的江山逐渐稳固。汉人的风骨早在当初就被杀绝,没能力也没胆量再去反抗清廷。

就当他们以为就要顶着这难看的辫子,穿着这长袍马褂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的时候,夏王出现了。

他说他要推翻清廷,要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建造一个新的国家。

也许是为了心中的那点不甘,幕僚选择追随。刚开始,他想就算失败了,他也要束汉人发髻,着汉家衣裳去见当年的先辈们。见到他们,也能说一句,“晚辈已尽全力。”

但是夏王真的成功了。

现在他又提出美好理想,要带领他们建设大同社会,众人心中瞬间燃起熊熊烈火。

自甲申年至今,山河动荡,民不聊生。不是有人站出来反抗过,有朱姓宗室,有朱明朝臣,也有江南名士。但是他们都失败了。有的死在外敌之手,有的死在自己人手里。

有江南来的幕僚忽然想起起当初江北少年夏完淳的《南仙吕》。

“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

幕僚忽地落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