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章 · 题字(1 / 2)
第125章·题字
夜幕深沉,驿馆屋内放了四五盏落地的灯笼,照得空间颇为敞亮。如意靠坐在下方的小茶几上,昏昏欲睡。
一开始这驿馆里是只有白蜡烛和简易的纸糊灯笼,但小姐夜里总是写写画画的,光线暗伤眼睛,如意特地去街上挑了最好最亮的灯笼。
这几盏灯笼是如今这屋里最贵的东西,有两盏外壳是羊角做的,摇曳的烛光透过泛黄的灯壳,像融化的琥珀流淌出来。
如意困得头一啄一啄的,脑子里却还在想,等之后回皇城,可千万要记得把这灯笼带回去,很值钱的。
上首,林蕴正在将今日“一股三叉六枝”的桑树树型培育记录下来。林蕴来江浙快一个月,将目光放在江浙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和经济作物桑棉上。她每日从田里回来,都将对稻、桑、棉进行的改良一一留痕,并且准备了两份。
一份是要交给浙江布政使司去留档,证明林蕴来了以后提了那些改良的方法。日后布政使司再根据上面的意思和实际的效果,再决定要不要在整省范围内推广。
另一份是要留给钱庄头,林蕴之所以对钱庄头寄予厚望,一直缠着他企图让他跟着自己干,除了钱庄头的确有真本事,更难得的是他识字!
这样除了能看懂她留下来的手札,日后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能和她书信往来,真是可遇不可求。
其实这东西应该准备三份,最后一份是要回京交给陛下的,但那一份林蕴可以等上了船再慢慢写。
林蕴此行时间有限,不能把大部分功夫都花在路上,她选择一直待在杭州府是因为这是浙江的行政中心,任何政策与改良若是从此处出发,最容易大范围铺开。
改良之策贵精不贵多,林蕴停下笔,翻看这份改良记录,觉得三年内就动这几项差不多。百姓遵循旧例几十年,一口气动的地方太多,容易混乱,得循序渐进才是。
等她离开后接手的人选好了,改良的大方向也都定下了,接下来林蕴在浙江就是一步步顺着目前的开头做下去看效果。
开创性的事情已经完成,林蕴顿感压力小了许多,明日接着去皇庄盯着?
但浙江百姓实在很会种田,皇庄的佃农又都是优中选优的种田好把式,林蕴不过指点一二,他们就做得极好,林蕴感觉自己再去时时盯着,有监工之嫌。
再说了,今日说完“中干拳式养成法”,林蕴其实看出了钱庄头的失落与沮丧,她知道自己好像打击到他了。
一个年纪轻轻,瞧着不事农桑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胜过了从小田里长大的他,心中定是不好受。
但林蕴也没办法告诉他自己是吃了现代农业教育事业的红利,他们若是在同一个知识水平,林蕴可不敢和钱庄头比亩产。
毕竟林蕴没有光着脚踩田里,就能判断土壤湿度是否合适的本事。
没想到怎么安慰,林蕴觉得自己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这两日可以少在钱庄头眼前晃,让他缓一缓。
玻璃块拼凑到一起,波光粼粼又流光溢彩。
林蕴在现代也见过桑基鱼塘的,不过她当时去的地方只有一小片是生态鱼塘,大部分已经改造成了景区,卖文创和周边特产。
不像现代,农业虽然作为第一产业是基石,但各地都卯着劲儿发展第三产业创收,大周还处于简单朴素的阶段,桑基鱼塘铺的面积极广,塘水映天,间隔着桑树葱郁。
菱湖村的村长李达源许是已经熟练了,田知事刚派人去叫,他就小跑着到了,互相介绍过,李达源听闻眼前的女官是从皇城里来的农官,稀奇地多瞅了一眼。
随着林蕴的小麦亩产落到实处,林蕴的神农传人之名传播甚广,更别说这神农传人来了江浙,李达源对这位眼前这位神农弟子不无好奇。
他熟练地介绍道:“林大人,我们湖州水网密布,总是淹水,我们便干脆挖了池塘养鱼,这桑基鱼塘就是将种桑、养蚕、养鱼结合。”
池梗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