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16 章 · 进退(1 / 2)

加入书签

第116章·进退

大概是在心中酝酿过太多次,林蕴从袖中拿出信封的时候,很是镇定,甚至有一种尘埃落定的轻松感。

她抬高声音同雅间外等待的时迩道:“时迩,你让后厨慢些筹备,菜暂时先不上,也别让人进来,我同谢大人要聊些农事。”

得到时迩的应承,林蕴将信封递到谢钧面前:“我当初从杭州府来皇城,路上遇匪,得右佥都御史裴合敬裴大人的义子裴序相助,他是到皇城给裴大人送宁波府知府孙铭古侵占良田秋税的证据。”

谢钧好像永远镇定,听到她的话也并没有惊讶,而是拆开信封翻看证词和那两页账目。

谢钧快速扫过这几张纸,二十五位农民集体状告的证词其实效用有限,民告官太难,但好的是这证词将孙崇古侵占的良田位置和面积都标明了,相当于在宁波府的几万顷良田中划定了范围,让调查的人不至于大海捞针,顺着这些田产的鱼鳞册、黄册和收税记录往下查就是,总能找到猫腻。

这两页账目分别是宁波府邓桥村的田赋征收实收簿和公库入账月结簿,田赋征收实收簿是吏员在乡间收税时记下的实收数额,而公库入账月结簿是入官库时记的账。

两页账目一比对,吏员在邓桥村收的税粮比实际入库的税粮高四成。

也就是说税粮从邓桥村运出,到入库宁波府粮库这个过程中,凭空蒸发了四成。

裴御史这个义子是个有本事的,这种铁证都让他拿到手了。

见谢钧看完证据,又将三张纸整理好塞入信封,林蕴接着道:“裴序在通州遇伏,我没看到是谁动的手,但他遇害前将信交给我,托我进皇城后送给裴大人。”

谢钧听到这里拧了拧眉,林二小姐的生死之交是不是太多了些?

“后面的事谢大人你也知晓,等我想送信的时候裴大人已经遇刺身亡了,我对朝中之事又一无所知,也不知道这信该送给谁,这证据成了烫手山芋。”

林蕴讲她是听闻徐正清在朝堂之上坚持要替裴大人讨公道,力排众议翻出此案,这才认为徐御史是可信之人,然后便想把信送给徐御史。

其实这都是听说,林蕴知道朝堂之事不简单,徐正清也不是没有可能贼喊捉贼,但若真是送错了,她可以重开。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徐正清是她能找到的,最可信的人了,值得一试。

“但徐御史走得太急,连夜启程去江浙,我根本赶不上他。于是皇城麦子收了之后,我自请来江浙,除了改善南方农事,更是要送证据给徐御史。”

结果好不容易到了江浙,徐正清跑到赣州去了,林蕴这才退而求其次打听起谢钧来,更是在听闻他也是来浙江查此案,甚至确信他和浙党领袖范光表有仇后,才决定将证据给他。

说完了送信的过程,纵使谢钧没有问,对于她最后才考虑把信送给谢钧这件事,林蕴丝毫没有半分粉饰,坦白道:“谢大人,自从在宛平县衙重逢你开始,我面对你,总是比对旁人更多

与我说,谢大人你应当再多想想。”

“在我很难信任谢大人你的情况下,大人你应当慎重考虑,是否要如此信任我。”

说这话的时候,林蕴正直视着谢钧,所以她清楚地看到,谢钧的眉心微皱。

在林蕴的自述中,谢钧一言不发,但显然听了这些话,他也很难高兴。

谢钧沉默了一瞬,似是深思熟虑过,先说证据的事:“我看过证据,十分有用,你一番周折将这证据送到了我手中,我会让它物尽其用,也会为裴大人和他的养子讨回公道,这件事你做的够好,所以不必再对亡者心怀愧疚,此时你也不用再管,可以安心去种你的田。”

谢钧确实觉得,林二小姐这种心思浅的人藏这么大一个秘密,定是十分难熬,难怪孟大夫说给她开的安神汤剂量颇大。

聊完证据,谢钧拿起被劝慎重考虑的书册,他高声唤道:“严明,送一个火盆进来,火烧得足些。”

听到这个吩咐,严明十分疑惑,这大夏天的,雅间里冰盆都摆了六七个,怎么谢大人还要火盆?

不理解但照做,严明汗津津地在伙计的不解下搬来一个火盆,里面炭火正旺,红芯跳跃,火舌翻腾,带着热浪。

严明离开后屋中又只剩林蕴和谢钧两人。

还有一个噼啪作响的大火盆,还有六个冒着寒气的冰盆。

林蕴正疑惑谢钧为什么要搬一个大火盆进来,却见谢钧将手中书册轻轻一抛,纸页在空中翻飞了几下,落入盆中,火苗倏地蹿高,舔上封皮。

林蕴惊呼一句:“谢大人这是做什么?”

“它给你带来负担了?无事,那等它不是负担的时候再拿出来。”

谢钧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平缓,但莫名其妙的,林蕴居然听出了一点委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