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2 章 · 插秧(2 / 2)
在水上晃了一个月,林蕴到杭州府已经是农历六月中旬,每当船只停泊,时间足够的话林蕴都会下去考察一二,她知晓江浙的百姓正忙着收获早稻,准备种两季稻的百姓已经已经在移栽晚稻了。
抛秧法的秧盘今年是用不上了,但若是今年若是不试起来,那明年也是用不上的。
将秧盘的事吩咐下去,林蕴就转头在吴知事的领路下去了皇庄。
吴知事对林蕴很是客气:“同知大人说了,林司丞在浙江这段时间都由我作陪,有什么事都可以直接吩咐我,若是不周到的地方,司丞尽管同我说。”
林蕴只淡淡道:“辛苦吴知事了,不必每日到驿站给我送东西了,农事上配合好就够了。等日后回了皇城,我也会在奏章中表明同知大人和吴知事你对农事的支持。”
听到前面吴嘉会还暗自觉得林蕴此人假清高难相处,等听到后面就喜笑颜开,做实事的人就是地道啊。
等到了皇庄,见过钱庄头,林蕴便下了稻田。
江浙的稻田以水稻为主,陆稻很少,钱庄头聊起自己管的地,语气中颇为自傲:“我们江南的水稻巅峰时期占了全大周粮食产量的七成,我们种稻可不似北方种麦,不讲究,我们可是有方法得很。”
钱庄头没明说,但言语间都是他们的种稻办法成熟,林蕴别来这里添乱,还是回北方去。
林蕴笑了笑,没搭茬,钱庄头说的其实不假,就林蕴这一路以来看到的,江浙地少人多,经济繁荣,他们种稻是精耕细作,增加劳力,还舍得肥料投入,土地最肥沃太湖地区稻谷亩产大概在六七百斤左右,已然相当不错。
要知道在没迈入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产稻区的年平均亩产也就比这个水平高一点。
他们如今是做得好,但还可以更好。
接下来的几日,林蕴每天都来稻田里观察,甚至在钱庄头的白眼之下,扒拉了一小片田作为试验田,由她来安排怎么种。
日头正烈,田埂上热风卷起泥腥气。林蕴眼都不眨地一脚踩进稀泥里,手中握着秧把,利落地取苗,按距插入水田。
不同于之前在皇城受到的颇多质疑,如今林蕴是官,官大一级压死人,还有皇命在身,在林蕴没搞砸之前,没人敢公开反对她,即使不满也都在心中憋着。
他们不说,林蕴就装不知道,埋头做事就好,她同一旁的佃农道:“比你们平日里插的田要疏一些,多留一点空间。”
林蕴这几日在田边不是白待的,她发现大周种稻种得太密了,认为“秧插得密些,稻就多些”。
水稻密植是对的,但间距应当更合理一些,这样既通风,日晒又充足。
林蕴边说边在田边插下一根竹竿,作为标记,以免佃农插秧插串了行。
日头往西走,林蕴将手头最后一株秧苗插稳,就撑着腰站直,要不是之前种麦子锻炼出来了,插秧这个活儿林蕴怕是都坚持不下来。
脚下被泥拖拽着,林蕴挪到了田边,咬牙使劲儿拔出脚,努努力正要跨上田埂,一抬眼,一只白皙修长的手,逆着日光,稳稳伸到了她面前。
顺着那只手往上瞧,等林蕴仰头看清来人,她惊讶道:“谢大人你怎么在这儿?”
【作者有话说】
阿蕴:做梦了,梦见谢大人了。
谢大人:你也?
作者:你俩说的不是一个东西。
ps:本章参考了《浙江省农业志》
第113章·旧事x\hw\x6\.c\om(xh/wx/6.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