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11 章 · 抵达(1 / 2)

加入书签

第111章·抵达

船上有了能聊得来的熟人,林蕴之后几日也时不时来甲板上走动。

和詹明弈打好关系是有必要的,毕竟这是一个爱搞发明创造的朋友。

两人的闲聊内容总是十分务实,聊不到几句,就转到设计新鲜物件上了。

立在船头,看河水在日光下泛着亮白的浪花,林蕴手扶雕栏,咨询道:“詹大人,我想设计出一种浅浅的盘子,盘面上等距排布着许多小孔,每个孔中盛一小撮泥,每撮泥上育一棵秧苗。其底部要能渗水,但又不散开,育苗成功后,只需翻倒、轻抛,秧苗便可连泥着水落入田中,不必一株株插栽。”

林蕴提的其实是现代的多孔塑料秧盘,但大周可没有塑料,她若是想快速推广抛秧,就得想出可以替代同时还廉价的秧盘材料。

林蕴提到的东西很新奇,比起想怎么设计,詹明弈先好奇它带来的效果:“有了这个东西,栽苗有什么好处吗?”

林蕴解释道:“有了它栽培水稻秧苗,可以带着土抛秧,对稻田平整度要求低,秧苗成活率高,不伤根能增产,而且速度比插秧快很多,起码是五倍以上……”

听林蕴洋洋洒洒地介绍着抛秧的好处,詹明弈就知道她对这个承载秧苗的浅盘是势在必行了。

詹明弈率先想到了陶盘:“做好模子,然后在盘面打孔,能达到林司丞想要的效果。”

“失败率会很高吧?”林蕴皱眉问道。

詹明弈点头,陶制还要规律打孔,出窑时报废的概率很大。

林蕴听得直摇头:“那不行,若是抛秧推广开来,是要让家家户户都用上,这个陶制的不行,难以量产,而且成本太高了,百姓们用不起。”

既然要便宜的话,詹明弈将纸裱泥格的想法咽下去,纸只能用一次,而且对平民来说太贵,詹明弈思索一二,最终道:“那就用竹片编织,或者木板凿孔盘。”

“竹片编织成浅盘,然后在交叉处留孔。木板的话,用薄木片凿孔,这两种设想上都可行。”

乍一听好像都不错,林蕴决定等去了浙江后,请当地的工匠制出来试一试,再考虑成本和工时,就知道哪种好了。

聊了会儿农事,林蕴有来有往地关心起詹明弈的差事:“詹大人此行巡视水利是查漕道,还是查堤工?”

“都查。上头有谢次辅在,朝中如今重视漕运,也担心淮扬段再出纰漏。”

林蕴一怔,都飘在河上,离皇城都快千里之外了,还能听见谢钧的名字。

“从前我只知晓谢次辅掌管户部,他居然也能管到工部治水上嘛?”

詹明弈回道:“我们尚书在治水上时常征询谢次辅的意见,毕竟谢次辅虽不在工部,但却是本朝治水治得最好的能吏。”

对于谢钧是靠治水有功才升官升得快,早早入了阁的事迹,林蕴是有所耳闻的,但没想到好几年过去,谢钧已经在户部坐稳了第一把交椅,还能在治水一事上有这么大的影响。

大了眼睛,这林司丞真是好大的排场。

是陛下亲封的六品,同品级之下,京官本就地位更高,再说还是侯府之女,想来是要跋扈一些的。

这样一想,吴嘉会便对林司丞更客气了,他道:“瞧下官这事办的,马车备少了,下官马上就去安排。”

林蕴阻拦道:“无事,我和两个随从上马车就好,其他的侍卫早做了安排,不劳烦吴知事了。”

林蕴带着时迩和如意,让钱大在前面驾车,另外一车装着行李,严律他们在一旁骑马,先在驿站放了行李,再带着时迩和严律去了府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