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3(2 / 2)
五皇子非明君,双方又天生站在对立两面,故而必须打消孝治帝对五皇子的属意!
门帘掀起,寒风随之灌入,孝治帝脸上再无半分笑意,细看之下还有几分上位者的嗜血。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陶庚,你且如何看方家?”
陶公公立马知晓孝治帝话中含义。
虽然他并不知晓信中写了什么,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往往暗指某个势力倾塌,余威犹在。能叫身为帝王的孝治帝说出这种话,很有可能是曾经实力相当,即便已然溃败也会叫孝治帝心生忌惮之人。
要知晓,孝治帝如今可是一国帝王,能让他心生忌惮之人,早已死在当年的夺嫡之战当中。饶是世族,也不会叫孝治帝如此忌惮生厌。
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只有前朝余孽!
如今又提到方家……是否方家同前朝余孽有牵扯?
方家……
陶公公想起那个无意间接触到皇室秘闻,被陛下借刀杀人的方家旁系,心中一片骇然。
难不成,方家早有异心,蓄意接近陛下?
短短数息,陶公公心里已然掀起滔天巨浪。他不敢继续往下想,连忙垂首,“回陛下,奴才认为方家知晓变通,只是眼力见儿不太行。”
若非方家懂得揣摩上意,也不会被孝治帝当成对付世族的刀,是以也算知晓变通。
可方家许是立功心切,居然触碰了不该碰的东西,知晓不该知晓的事情,被灭口也能称得上是没有眼力见。
不过……现下想来,如若方家早有异心,莫不是他们故意为之?又或者,有另一拨人想要隐藏前朝的事儿,蓄意诱使方家走向死路,以此达到死无对证的目的?
能够灭口,还不叫陛下怀疑,可谓是一举两得!
孝治帝想得更多。
当年方家只是,为他默许之下的借刀杀人。他知晓方家并非方家嫡系所为,可方家嫡系近年作恶多端,对乡里多有剥削,使百姓哀声哉道。所以他明知方家嫡系乃顶罪羊,也未曾细查,只饶过方家嫡系后人。
孝治帝攥着扶手,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卫十三,你且前去岭南,务必将方家嫡系后人带回京城,严加看守!”
“末将遵旨!”
当晚,一支队伍趁着夜色离开京城,向岭南疾驶而去。
一月已至,殿试将来。
殿试又称为御试,只要通过这关,便可授官。殿试只考策问,大多为政事或经义设问作解。
‘《传》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问:仁心与律令,孰高孰低?若以此效仿,当作何解?’
这道试题的题意是,当某个人罪名轻重存疑时,宁肯从轻处置,也不可错杀无辜;与其错杀无辜,还不如犯渎职过失,此乃展现仁心之象,就好比现世的‘疑罪从无’一样的道理。
题目是问倘若有人以此效仿,钻律令的空子,该怎么样才能阻止被效仿的事情发生?
从古自今,疑罪从无的事情一直皆有,这是防止冤假错案的事情发生。
萧衍仔细思量,提笔而作——
《传》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此乃仁义之举,可疑罪从无不代表放纵犯罪。有疑重证重查,设双方辨控……方能有效减少冤假错案风险。
对于这道近乎无解的试题,饶是萧衍也没有信心保证,能够彻底制止这种钻律令空子的现象。
疑罪从无通常指现有证据不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