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1(1 / 2)
第一批学生,虽天资只有中上,却极为刻苦,只是行文朴实,在科考时不讨喜,不过近两年科举定会出现变化,也许此子倒是有机会乘风而起。
眼神扫到辛盛身上,杨怀恩便转头去看小堂弟杨怀德,杨怀德轻轻点头,杨怀恩便知晓这就是那被杨怀德次次挂在嘴边,夸赞得没边的天才。
他磨不过小堂弟的请求,答应了要帮他这爱徒扬名,便抚着长须轻咳一声,说道:“今日如此多才俊齐聚一堂,正该以文贺之,书院冬假过半,不知你们在家可还有写文作诗,可有所得?趁此良机与大家品鉴品鉴。”
这话一出,席间不少人都迫不及待,一个接一个的站起来大声的诵读着自己的大作。
不过这席上的学生大都只有个秀才功名,贺州文风向来不盛,不似江、湖两州,层出不穷的天纵之才,连京城里都年年能读到两州才子的诗集、文集。
京城最大的印书坊派了专人在两州蹲守,但凡坊间出了什么传唱得广的诗文,都第一时间上门去送予作者润笔之资,然后把诗文传回京城,每月集结成册,刊印出售。
杨怀恩很快就被催得昏昏欲睡,面上却还要强打着精神,对每个发言的学子都勉励一番。
等渐渐没人再起身,杨怀恩抬眼望去,他儿子不屑于和这些年轻的秀才争文名,坐在自己位子上不动如山,时不时还悄悄捂嘴打个哈欠。
杨怀恩坐在主位被一群人眼睛盯着,他只能强压着把到了嘴边的哈欠咽下去,倒是羡慕起儿子。
至于褚亮,杨怀恩一直觉得他天资并不在读书上,虽然他很聪明,但性子过于活泛,热衷于交际,没法沉下心苦读。
而辛长平,当初杨怀恩给他取字学洲,最是贴切于他,他家贫在学业上起步晚,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苦学,才有追上的机会。
杨怀恩想着直接问辛盛这个
小儿太招人眼,便开口点了辛长平的名,说道:“学洲,你去县衙任事五年有余,当初你到书院辞别时说不会放弃学业,不知可有做到?”
辛长平来之前没想到今年的学宴有如此大的场面,本是带了近日所做的文章过来,想着有机会私下请山长指点,不过如今被山长点了名,他也不怯。
“学生不敢忘记先生教诲,学业不曾敢丢下,近日学生略有所得,做得一篇文章自觉比当初有所进益,这便诵来请先生赐教。”那文章辛长平这几日日日琢磨,修改润色,早已烂熟于心,便站起身来大方的背诵出来。
杨怀恩初时脸色还平淡,听着听着原本没精神的眼皮都舒展开来,对读书人来说读得一篇好文章,似品美酒,杨怀恩觉得辛长平这篇文章便称得上一杯好酒。
初入口觉得淡,两息后涌上微微甜意伴着轻微的辛辣,激得人霎时便起了兴味,一杯下肚,细细回味还有无限甘甜。
这文章和辛长平以前的文风粗看似没有太大变化,还是一般没有华丽词藻,不善引经据典。
但不同于以前的从头平到尾,这篇文章从浅引深,由小见大,说的都是理政的实事,有切实的对民生的思考,和提出尝试性的建议举措。
原本杨怀恩对辛长平的评价是终于秀才之姿,只是去年新皇继位后,动的第一件事,便是对官员们奏折上长篇大论的歌功颂德,一本请安折子写出十几页,大为不满,要求官员精简行文,就事说事。
上行下效之下,考官对科举的文风倾向也会发生变化,杨怀恩这才觉得辛长平也许能有进一步考中举人的可能,不过以他的天资也就是候补个偏远的郊县做个县令,若无大造化,也就止步于此难以升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