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1(2 / 2)
但大清洗的血腥冷酷仍然惊吓到他,他不明白为什么事情会变得如此奇怪,派系之争重要吗?大过迫在眉睫的战争?死了那多人值得吗?同志杀向同志,战友背刺战友。
这太糟糕了。他很痛苦,觉得自己已经弄不懂党要做什么。尤其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许多同志都无法理解,认为有些领导已经背叛了党。
啧,别说你们了,就是其他国家的布尔什维克同志也无法理解,认为自己的信仰遭到了严重的背叛。
凯瑟琳收好信。
此时她考虑的不是她的侍从官,而是欧洲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所谓“闪电战”只是媒体的说法,实际德军并没有用过这个词,极言作战速度之快。新打法突出一个“快狠准”,战斗机配合轰炸机立大功,哐哐一通炸,交战的另一方如果无力抵抗,为了避免更多的平民伤亡也只好选择跑路或是投降。
各国王室的应对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不管是丹麦、卢森堡当天投降,还是荷兰坚持战斗直到败局已定的投降,还是挪威利用地势(挪威多山)顽强抵抗,都是各国政府根据本国具体形势的选择。丹麦、卢森堡、荷兰投降的如此之快也是因为德军知道轰炸首都会给对方造成多么大的心理压力——嗯?等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之后德军选择轰炸伦敦的思路?
只是英国硬抗下来了,而且又占有地利的优势,德军只能采取空袭的方式,地面部队无法配合。如果德军可以短时间大量运送陆军登上英国本土,这场战争还真说不好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呢。
她又写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我们为什么失败》,刊登在5月18日的《泰晤士报》上。其时英法联军已经被德军追着打,一路打一路溃逃,方向是海边的加莱和敦刻尔克,这两处距离大不列颠岛的直线距离最近,隔着英吉利海峡。
丘吉尔在唐宁街10号整天发愁,压力巨大。乔治六世也在白金汉宫愁眉不展,两人都明白英法联军已经无法挽回颓势,他们没有足够的飞机,也没有高速机动部队。
这天是周六,两个人都看到了《泰晤士报》上的头版文章。前任英国王后是个预言大师,迄今为止她的“预言”都实现了,英国群众现在对前任王后非常崇拜,每次有她的专栏文章刊登,当天的报纸即使加印一倍也很快售罄。
凯瑟琳在今天的文章中分析了为什么英法联军会失败:法国人盲目相信马奇诺防线一定能防住德军的进攻,花费巨大,收获一点没有;德军从阿登森林绕过马奇诺防线这一招可以说非常精妙,堪称战略上的杰作;甘末林将军的战斗思维方式已经落伍,法国目前无人可以率领英法联军反败为胜;
军事上的劣势必将导致法国再次陷入战争,法国要想保存这一代的年轻人,只能选择投降,还必须尽快投降,减少伤亡人数。
这已经是法国第四次与德国(普鲁士)交战。拿破仑一世曾经打到过柏林,几十年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宿敌之战你死我活,拥有先进武器装备和先进战略指挥艺术的德军在欧洲摧枯拉朽,这种“打碎旧秩序”的疯狂必将重新塑造欧洲,会在欧洲形成新的政治秩序。而德国想控制他占领的所有领土属实不可能,欧洲历史上曾经想要统合多民族国家的大帝国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
丘吉尔思考到这天深夜,终于下令,让皇家海军制订撤军计划,要从加莱和敦刻尔克撤走总数大概在40万人的英法比荷联军。荷兰投降后,有少数部队跑到比利时继续作战。此时,比利时与荷兰残部也在向敦刻尔克溃逃
。
皇家海军将撤退计划命名为“发电机计划”。
*
乔治国王最近这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给凯瑟琳打个电话,时间掐在波士顿的中午。他知道丘吉尔有计划将英法联军撤回英国本土,他也赞成这个计划。英国在宣战后向法国陆续派遣了超过30万人的军队,就连贵族子弟众多的冷溪卫队都派了过去。德军越过色当后一路狂揍英法联军,目前英军已经有大概9万人伤亡。
国王看到伤亡报告都要崩溃了。
上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