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77 章 · 舌战群儒(1 / 2)

加入书签

第177章·舌战群儒

“陛下……”十岁的韩信小声开口,“小人可以干活,不会给太子殿下添麻烦的。”

“你会做什么?”嬴政给了他表现的机会。

“小人会画地图。”

“画来看看。”嬴政命令。

于是在身边全是大佬的情况下,瘦巴巴的小韩信趴在地上,铺平大大的硬黄纸。

时人画地图,多是分幅绘制,然后拼接成大图,但因为太子起手就喜欢画完整的大图,所以出门在外,也就带了幅宽很长的大纸。

嬴政没想到,这不起眼的小孩,起手那么像太子,直接从边境开始画,眼都不眨就先描摹出了如今整个秦国的疆域,然后确定咸阳的位置,接下来一个个分割郡的大小,并填充郡里的县。

“你教的?”嬴政忍不住问李世民。

“认识不到一个时辰,还没机会教呢。”李世民乐了,眼里都是笑意,“天才可不是教出来的。”

山川河流都在小韩信笔下出现,他几乎毫不停顿,像画了千百次一样,胸有成竹。

这个时候,他一点也不穷困毛糙,也看不出一点点自卑紧张,信手拈来,自信到甚至看得出将来的锋锐。

李斯看了半天,没看出一点错漏来。蒙恬已然赞道:“天赋奇才,不过如是。”

蒙毅取了太子画过的地图,等韩信画好了,展开比对。

除了字写得差太远之外,光看这图,竟然差不多。

“如何?”李世民小声问。

嬴政心里有数了,淡然道:“那就带着吧。”

韩信轻微地松了口气,像渡过了一场劫难,后背都是汗,恭恭敬敬退到一边。

没过多久,就有侍从领他去洗澡换衣服,打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再送回太子身边。

李世民和颜悦色:“来坐,我这次带的书不多,兵法也就只有《孙子》和《六韬》,还有我们国尉写的兵书,我叫它《尉缭子》,你将就着先看,不懂的来问我。”

韩信受宠若惊,欣喜非常,忙道:“我会很小心,不弄脏弄坏的。”

“无妨,我有很多备份,这不是古籍手稿,不必担心。”李世民给他手里塞了一份《孙子》,自己半坐半靠,颇为随性,“你的字得从头练,你想学谁的?”

“我想学谁的?”小韩信听傻了,“这还可以挑?”

“我这里有一些不错的,你看看。”李世民找了几份内容都不是什么机密的书卷出来,打开用镇纸压住边边角角。

“李斯的,不用说了,小篆许他写得最好看,谁都比不了。”

小韩信试探地伸出手,李世民以为他要拿去看,但他却帮忙把其他的边角都一一压好,抻平褶皱,动作细致,很爱惜纸张。

是了,在小小的韩信眼里,笔墨纸砚都是珍稀之物。

这大约也是赤松子要把他丢在这儿的最大理由,不是怕他跟着自己流浪吃苦,也不是养不起一

“你小时候,可比这烦人多了。”嬴政嫌弃道,“没见过比你还爱哭的孩子。”

一阵西风过境,风浪忽然大了起来,嬴政平静地望着水面,任由这风拂起衣角袖口,巍然不动。

“若爬泰山的时候下雨呢?”李世民忽而问。

“那便让它下。”嬴政毫不在意,“即便它下上一个月,朕也要封禅。”

就是这么头铁,这么硬气,管你多大的风多急的雨,都绝不可能阻碍皇帝的脚步。

天上的风雨尚且不能,人心的风雨自然更不能。

泰山原属于齐国,齐国降秦后,便设了齐郡,治所在临淄,而附近的鲁地属于薛郡,这两处地方儒生特别多。

泰山还没到呢,这架就已经吵起来了。

具体吵什么呢?无非是所谓封禅的流程和礼仪,到底应该怎么办,听谁的。

按嬴政的观点,他是皇帝,自然按他的想法来,秦国自有祭祀的流程,凭什么要听这帮儒生的?

但在这些儒生看来,他们希望封禅能融入齐鲁的儒家传统,甚至想用所谓“古礼”约束“新帝”。

这掺杂着中央与地方、旧与新、分封与郡县、六国与秦的多层次矛盾。

嬴政冷笑,丢出了太子和他的同门。

一场轰轰烈烈的辩论,由此而生。

浮丘伯撸起了袖子,拿着竹简,冲在了第一线:“在下浮丘伯,师从荀子,论礼,也略知一二。不知诸位可有愿意讨教讨教的?”

小只的韩信疑惑地问:“他为何要拿竹简?”

李世民戏谑道:“方便扔出去砸对方脑袋上。纸没有这分量,加了卷轴也不够重,打起来没有杀伤力。”

竹简多好多趁手啊,礼仪之邦嘛,砸脑袋上,梆梆梆梆,不是很合理吗?

韩非重重地咳了一声,不赞同道:“莫、莫要乱说,私斗犯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