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18 章 · 发动嘴炮(1 / 2)

加入书签

第118章·发动嘴炮

李牧沉重而疲惫地摇摇头:“我不会去秦国。”

“为什么?”李世民直白地问。

“我是赵人。”很简短的四个字。

“可是秦国现在的朝堂上,有很多很多他国人,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更别提还有以前的。”他一个一个数给李牧听,生怕对方对秦国的历史和现状不够了解。

“卫国来的商君,奠定了我大秦变法强国的基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魏国的张仪,——张子,瓦解六国合纵,首创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亲秦;

在魏国受到迫害的范雎,官至大秦丞相,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至今还在沿用;

齐国奔秦的蒙骜将军,为我大秦立下赫赫战功,其子与其孙皆在秦国为将……”

李世民指指身边护卫的蒙恬,目光明亮坦然:“这位,就是蒙骜将军的孙子蒙恬,不知李将军听说过没有?”

李牧还真听说过。

他虽没打算奔秦,但话到这里,还是下意识看了一眼几步之外的蒙恬。

真是好硬挺稳重一将领,跟李牧一比,也年轻,三十出头的样子,虎背熊腰,气质沉凝,看着就觉得前途远大、可堪重用。

秦国的年轻将领,未免也太多了。李牧忍不住感慨,又忍不住抱怨,如果赵王能像秦王一样任用贤才,也不至于……

不能这么比,一比起来,以李牧的心志都会觉得秦王比赵王好一百倍。

他不能被这个巧舌如簧的小秦将给带偏。

“秦赵有仇,我不会事秦。”李牧回归正题,果断拒绝了。

“哦,那将军知道郑国渠吗?”李世民好整以暇,不紧不慢地游说。

可恨的是,李牧偏偏知道,他甚至猜得到这小子下一句要说什么。

“秦赵的仇,比秦韩大吗?韩国,都快被秦国吃光了,就剩最后一口了。可是郑国入秦,本是为了‘疲秦’,却兢兢业业修了十年的河渠。我们王上后来知晓他是间谍了,却不忍杀他,不仅留他继续为水工,还把修好的渠命名为‘郑国渠’,举世闻名,千古不朽。”

李世民越说越起劲,乐呵呵道,“这样开明的君主,李将军从来没见过吧?”

李牧深呼吸,努力告诉自己不要陷入对方的语言陷阱。但事实就是,这样的君主他确实没见过,连着两任赵王,都找不到优点来夸。

君主与君主的差距,怎么能这么大?

他自认绝不比王翦差在哪,怎么偏偏沦落到这种下场?

“赵国容不下李将军,将军就只能离开。既然本就要走,那去我们秦国,有何不可呢?”能言善辩到得到儒法两家一致认可的小李将军,发动嘴炮,biubiubiu,一个没有打偏。

但李牧还是摇头:“然我为赵人,即便要离赵,也不会就秦。”

“为何?”李世民明知故问。

“我不能眼睁睁看着赵国

军之凶猛,赵王可不可能在亡国的危机下,突然意识到李牧能用,而重新起用他呢?

国家危亡面前,总不能还忙着勾心斗角泼脏水、铲除异己杀政敌吧?

“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自己曾经不信任的将军真诚悔过,再请求他出山这种事,我们秦王干得出来,你们赵王,却未必吧?”李世民光明正大地拉踩。

就是这么捧一踩一,当着秦赵两边所有将士的面踩一脚,再踩一脚。

李牧的脸色有点不好看了,不过倒不是因不悦而挂脸,更多的是清楚赵王母子是何等浅薄的人,所以理智上也明白这样的幻想成真的概率不大。

他到底还是有怨气,也有些灰心的,至少被压在平静的表象之下,没有表露得那么明显罢了。

“你们秦王能做到?”李牧带着一点质疑,但不多。

“将军不信?要不要来我们秦国体验一下?我们秦王还会对自己信重的将军撒娇呢。”李世民说得理直气壮,两边将士听得毛骨悚然。

“秦王……撒娇?”李牧愣住。

不仅他愣了,玄甲军都愣了。

李信小声道:“将军说的是王上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