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54 章 · 韩非入秦,荀门团建(1 / 2)

加入书签

第54章·韩非入秦,荀门团建

韩非以使者的身份入咸阳,刚进城不久,就看到许多人围在一个地方,不由纳闷,也跟着过去看看。

只见一块被刷得雪白雪白的墙壁上,粘着双层麻布,上面贴着大大的公告,左为篆,右为隶,一旁有文吏朗声读给众人听。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韩非只听了第一句,就觉得这个语气和开篇点题的方式有点熟悉,待看清了那明显是临摹的篆书,字里行间优美如画的风格,瞬间就想到了那个人。

他的目光移到右下角的落款处——廷尉李斯,果然是他。

仔细看完这封《谏逐客书》,韩非不由自主地感慨,秦王真有容人之量,对郑国竟然就这么轻拿轻放了,不仅让他继续担任水工修渠,还收回了逐客令,并把李斯的谏言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贴出来,宣告给六国的客人看。

果然是英主,可惜是秦国的英主,对韩国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韩非年轻时也曾想过变法图强,可惜韩王不理,这么多年过来,韩国的国土越来越小,眼见亡国之危在即,韩非实在忧心。

要怎么做才能让韩国在秦国的铁蹄下保存下来呢?

韩非一直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马车继续慢吞吞地向前行驶,不过几百步,又遇到一处公告。

这处的人围得更多些,韩非一眼就看到了好几个儒家的士子,歪戴着帽子,模仿禹、舜走路的样子。

步子迈得比较小,步伐缓慢,身体微微前倾,双脚交替而行,仿佛跋山涉水,又做出一副从容姿态,做作至极。

韩非忍不住想到,如果荀师在这里,必然要骂这帮徒有其表的“贱儒”一顿。

但同时他又有些疑惑,咸阳什么时候多出这么多儒家弟子了?难不成都是奔着荀师来的?

不对,儒家也分很多派系,这种只喜欢琢磨外表的“贱儒”,荀师是很讨厌的,不把他们骂得狗血淋头誓不罢休。

“公子,挤不进去了。”马夫无奈道。

“我下去……看看。”韩非有点口吃,说话慢慢吞吞的,为了不耽误别人的时间,他想说的话一般会在心里过一遍,然后说出来的时候尽量不重复。

很多时候,他的心理反应是很快的,就是说出口比较慢,就像5G的手机用着2G的网,卡是没办法的事情。

韩非避开那几个歪帽子,缓缓靠近铺陈的公告,这告示的字极大而少,一目了然。

“太学始建,拜荀子为祭酒,迎八方来客,七国学子,群英荟萃,少长咸集,不知其中可否有你?”

语言非常简洁,有种活泼幽默的邀请之意,并不咬文嚼字,但让人看了就想问:“太学……在……”

韩非刚说了一半,就被旁边人抢白:“太学在哪?谁都能去吗?”

“在城东的尚书里,那边有许多卖笔墨纸砚的铺子,到那就能看到高高的衡门(类似

,不多时就给了众人不小的压力,一边背诵经典,一边还要偷偷瞄他。

“你……你少了一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此名篇,竟……竟背成这样!有……有愧夫子教诲!”[3]

韩非大失所望地看着某儒家弟子,虽吞吞吐吐,但实在严厉,那弟子面红耳赤,木牌也不要了,灰溜溜地跑了。

“哎呀,儒家弟子虽多,却玉石混淆,像这种混子,也能打着儒家名号,自以为有几两墨水了,其实一肚子猪草。”道者看热闹看得津津有味,摸出个小葫芦,滋咂地喝了一口,“还好公子把他吓退了,省了太学那边的麻烦。”

韩非诧异道:“你怎知……我是……”

“吾名赤松子,小半个相士,公子的衣着口音甚是显眼,再加上博闻强识,猜出公子的身份实在没什么难度。”

“赤……赤松子?”韩非一惊,“你是那个……言秦……当一统天下的……相士?”

“你听到的是这个说法吗?”赤松子饶有兴趣地笑开,“行,也差不多,都一个意思。”

也许是为了保护年幼的太子,秦王将赤松子相面时说过的话,隐没了许多,散播出去的主体变成了“秦”。

当然对六国来说,秦太子有帝王之命和秦当统一天下,也没什么分别。

都是饥肠辘辘的凶残大老虎龇牙咧嘴,口水滴答,随时随地都可能大吼一声,震动山林,狂暴地扑过来撕扯你的身体。

吃你的肉,扒你的皮,咬碎你的骨头,将你吞食得干干净净,还要嫌你不好吃,居然还敢反抗。

赤松子端详了一会韩非的脸,唉声叹气地摇了摇头。

韩非明知相士的套路,就爱夸大其词,先声夺人,不可轻信,但此行着实前途未卜,便顺着赤松子的意,缓缓开口:“足下……因……因何叹息?”

“公子近日怕是会有牢狱之灾,性命之尤。”赤松子直接道。

韩非微微一笑,不以为意:“多……多谢足下。”

“公子不信?”赤松子纳罕不已,“公子若是有疑虑,老夫还可以推算出公子的过往,比如公子十六岁时……”

“不必。”韩非只是摇头,“我信。”

“那公子缘何毫不在意?”

“若能……得偿所愿,吾虽死……亦无憾。”韩非神色淡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