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44 章 · 墨家正在996(1 / 2)

加入书签

第44章·墨家正在996

嬴政拿起李世民默写的卷子,瞟了一眼送樱桃的扶苏,重点是扶苏的手,见还算干净,就毫不在意地接过来送入口中。

酸中带甜的汁水和果肉刺激着味蕾,提神且开胃。

“好吃吗,阿父?”李世民眼巴巴地瞅他。

“你这列字已经写一刻了。”嬴政不动声色地回答。

“才没有!我哪有那么慢?”李世民借蘸墨的空档,闲话两句,“酸不酸?”

“很甜。”嬴政微笑。

“真的吗?”李世民不信。

“嗯。”嬴政淡淡道,“你不是最爱吃甜的果子,怎么不多吃点?”

扶苏听懂了,殷勤地抓起一把樱桃,还细心地帮他揪掉叶梗,凑近贴脸:“阿兄,吃!”

不得不说,樱桃长得确实漂亮馋人,不管是深红浅红的,还是略带黄晕的,都是入夏时最早可吃的果子之一,伸手可摘,清洗可食,水灵灵的,叶片青翠欲滴,还带着清泉残留的甘露,形状饱满,色泽鲜艳。

李世民就喜欢这种好看的果子,看起来就很有食欲。

虽然刚才他吃的那个很酸,但说不定是他运气不好,只有那一个是酸的呢?

李世民才不会嫌弃扶苏,就着弟弟的手又尝了一颗。

“……”他的脸再次皱成了苦瓜,抽象得仿佛毕加索的画。

“好酸啊!为什么这含桃[1]这么酸?”他疯狂抱怨。

嬴政轻嘲:“是你太爱吃甜了。”

“阿父不觉得酸吗?”

“不觉得。”

“扶苏,你觉不觉得酸?”李世民欲从弟弟那寻找共鸣。

“嗯?”扶苏歪着脑袋,拎着一串樱桃,一口两三个,咬在嘴里嚼嚼嚼。

李世民光看他这样吃,就觉得口水都快酸出来了。

可恶,难道只有他一个人吃不了酸吗?

华阳太后笑眯眯地看着他们,让人取了蜂蜜来,渍了一碗最大最红的樱桃,唤道:“写累了吧?过来吃点茶果,休息一下。”

“……他还没写半个时辰。”嬴政无语。

“孙孙手还没好呢。”

“他伤的是左手。”

“那也得好好休养,左手就不是手了吗?看把孩子累的,我们孙孙才这么点大,都会写这么多字了,已然是神童中的神童了,王上还不满意?太过着急,那叫揠苗助长……”

华阳太后念念叨叨,嬴政深觉这个学习地点选的不对,下次绝不能在长乐宫教孩子,否则老人家能念死他。

“写好了吗?”但嬴政有他的坚持,他选择给孩子压力。

“快啦快啦。”李世民催了催他的鹞鹰,“青云你的松子剥得好慢哦,还碎了好多,你要努力哦。”

冤种鹞鹰的嘴尖锐且弯曲,惯常是吃肉的,这辈子头一回用来开坚果,嘴巴一戳,松子就破了,不仅大材小用,还因为把握不住精细度,每

之策,是完全相悖的。

“阿父,你得这么想,给牛马多喂点草,是为了让他们多干点活。”李世民正色。

“若食饱而怠惰呢?”嬴政撇他。

“衣食足而知荣辱,若真的吃饱了,他们就想追求点别的了,比如功名利禄,那就得从军,得做官。”李世民笑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愿意爬得更高点呢?我说的对不对,客卿?”

“……臣以为有理。”李斯不得不接了一句。

毕竟按照李斯自己的经历来说,他之所以来秦国,就是想谋求更高的位置,来发挥自己的才能。

秦国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六国的人才?人才输出大国魏国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呢?

当然是因为在秦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秦王会提拔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所用。

“况且能吃得饱饭的人,其实并不算多。”李世民隐约有这个认识,“阿父不过是推行一个政令,就能让许许多多的黔首免除舂捣之苦,他们会记念你的恩德的。此事传到列国,又何尝不是‘仁君’的典范呢?”

“仁君?”秦王嗤笑,“我大秦需要仁君?”

“怎么不需要?如果仁君的名声能让你的对手望风而降呢?”李世民挑眉,“能让敌国的谋士和将领投奔我们呢?”

拿“仁义”做风向标,把对手的底牌全部弄到自己手里,在舆论战场上让敌人一败涂地,都是李世民的拿手好戏。

我仁不仁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认为我仁,连我的敌人都这么认为,那我就是仁的。

大秦这个虎狼之国的名声实在是太凶残了,李世民必须一步步扭转它。

嬴政无可无不可,但这件事很小,考虑到石磨有利于军粮储备的速度,他也就答应了。

李世民对父子俩能求同存异也很满意,提笔道:“等我这个代田法试验完毕,如果效果很好的话,明年也可以推广下去了。我还要少府帮忙做几个农具……”

“农具你也会?”嬴政质疑。

“唉……不太会。”李世民叹气,“先研究着吧,反正不用我动手。”

少府这群人,才是真正的牛马,一年到头连轴转,搞完这个搞那个,还没喘口气,下一个订单又来了。

“物尽其用”这四个字,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墨家干脆改名叫牛马之家,更合适一点。

但很奇怪,累成这鬼样,少府的人却越来越多了,不管李世民提出多么离谱的要求,图给得多么简单,他们都铆足了劲拼命研究,从来都不敷衍。

李世民曾经好奇地问过:“这个石磨我乱画的,我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构造,你们能改进不?”

“太子且给小臣等几日时间,我们会一起拿旧石磨改进试试的。”有墨家弟子这样回答。

“那这个耧车……还有这个耦犁、水排和龙骨水车……都能造不?”李世民从袖子里拿出一卷图纸,眼睛亮晶晶的,充满期待。

父拨冗相见?”

客人恭敬有礼道:“不敢,愚名为缭,自魏国而来,得见秦王及太子,不胜荣幸。”

缭?是尉缭吗?

上辈子李世民看过他写的兵法。

哦豁,大魏这个人才市场又双叒叕输出ssr啦!

妙啊,给魏国点个赞。鼓掌,喝彩!

【作者有话说】

[1]食物名称的演变是有过程的,在二凤的时代,馒头可能包括馒头和包子,馄饨可能包括馄饨和饺子,饺子好像叫牢丸,跟现在是不太一样的,当然第三人称的时候,我都是以现代的标准写的。

“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出自北齐时期的颜之推,说明那个时候的馄饨,其实指的可能是饺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