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01(2 / 2)

加入书签

公孙桓不时捋须颔首,听到这里已然信了五成。

若每年开垦新田数量维持在这个数值,那用不上几年,朝廷就足矣通过垦田册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那国朝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愿景,便指日可待了。

但他还有个问题,“百姓粮种的事要如何解决?”

为保障新田能归拢朝廷手里,官府扶持开垦新田者多是无恒产的百姓或流民。而这里就涉及一个重要问题,粮种要从何处来。

“官府贷粮。”

“欲收几息。”

“贷种食勿收息。”陈今昭道,“我认为国朝还是应该重启青苗法,并在此根基上严加律法,加以完善。”

她接着针对此法,说了自己的若干提议。

官府贷粮一策确是要慎而重之,一个不慎,就容易演变成元朝的羊羔利,年息百分百,成为压死百姓的一座巨山。

想要将良策顺利实施,除了严加律法外,中间监督的环节少不得,否则地方官府层层克扣下,这项政策也会名存实亡。

御座上的人凝眸看着,见她从容不迫,析利弊、决疑难、定良策,那般一秉至公的模样,宛若明珠生辉于暗夜。他看着她,好似看见了雏鹰即将展翅高翔。

他心潮澎湃,为眼前之人而愈发心悸难平。

结束谈话后,公孙桓仍意犹未尽,看向陈今昭的目光中异彩连连,如看国朝来日的栋梁之材。若是国朝能多些如斯良才美玉,又何愁没有盛世之景?

正要勉励对方几句,他却发现殿中不知何时摆上了膳食。

而他们殿下不知何时也下了阶,擦净手的同时,朝他们笑看过来一眼,玩笑道,“皇帝不差饿兵。这会午时都过了,估计你俩也饥肠辘辘了,快都下来用膳罢。”

二人忙起身谢过。各自从旁边宫人端来的金盆中净过手后,就来到了大殿中央的八仙桌前。

桌山琳琅满目,各色精致菜肴香气扑鼻。

公孙桓与陈今昭在左右两侧落座。

此时此刻,公孙桓尚未多想,可待开始用膳时,先前那股道不明的怪异之感再次涌了上来。

“来,多用点羹汤,对你身子好。”

主座那人兀自拿过右侧之人的白瓷小碗,亲自舀了小半碗的燕窝莲子粥递过去,语气是公孙桓未曾听过的轻缓温柔,“你身子骨太虚了,还是要坚持进补。”

陈今昭闷头用膳,压根不敢抬头去看公孙桓的表情。

主座那人好似未看到左侧之人呆停在半空的筷子,兀自又夹了道菜到右侧之人碗碟里,“再尝尝这道小菜,味道甚佳。”

接下来的时间里,又夹了几道风味不同的小菜递过去。在眼见对方因夹菜慌乱而溅了油到手背上时,他还轻责一声,亲自持帕子给其擦拭干净。

公孙桓只觉眼前这一幕,如此的超乎想象、不可思议。

他震惊的看向主座的殿下,但殿下好似眼中看不见他,只兀自关心另一侧之人,怎么这道菜用得少了,这道羹汤没用,是不是不合胃口等等。

跟了殿下十余年,他这还是头一回知道,原来殿下还有如此温柔小意的时候。还有那说话的嗓音,含笑低柔,听了简直让人后背发毛。

一顿饭用下来,公孙桓味同嚼蜡,压根都不知吃的什么。

他脑子都要木了,被挥之不散的一个可怕猜测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