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81(1 / 2)

加入书签

以他找了人琢磨木薯的种植问题。同时,开始挑选地方进行食用推广——至少得让百姓明白这玩意儿的吃法。

而这个地方,最终自然是定在了安和县。

不管那些大佬们怎么想的,谁都没办法比过有宁归竹在的安和县。过去一年的发展下来,宁归竹在安和县内是很有信服力的,只要他出面来教,百姓们愿意尝试新事物的概率更高。

除了木薯这事外,还有另一件事,就是工匠迁徙。

皇帝想要将宁归竹教出来的学生更换地方,不断地对外教导手艺——从他手底下出来的学生们,对手艺看得没那么重,教学的意愿会比老手艺人更高。

宁归竹看到这里,下意识蹙起了眉。

安朝还是农耕社会,大量的工匠出现可能会冲击到社会结构。

熊锦州端着碗进来,看见宁归竹蹙眉,扫了眼那密密麻麻的信纸,问道:“怎么了?朝廷不让弄木薯?”

“不是。”宁归竹摇头,大概说下工匠迁徙的事情,叹着气道:“要是以后大家都去做工,荒废了田地该怎么办啊。”

熊锦州:?

“怎么可能荒废田地。”熊锦州夹了个虾饺送到宁归竹嘴边,看人吃下去之后,才在他疑惑的视线中继续道:“竹哥儿你把那些富户世家想得太好了,如果真的有很多人会这些手艺,他们找人做工只会不断地压低工钱,说不定忙活一天还不够一顿吃的。”

宁归竹一时凝噎。

熊锦州递水给他,继续道:“只有地才是命根子,不管什么人都是这样。”

就连那些大户人家,不也是在想尽办法地囤地?

宁归竹听着熊锦州所说,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工匠迁徙的那段内容,视角终于从高处落下。

工匠不是工业体系,他们只是寻常的,不断寻找更多活路的普通人,没那个本事冲击到农耕体系。甚至在他们的观念中,地是远远重于手艺的,就像如今已经开展的织坊等地,每年还会给他们相应的农忙假呢。

“是我杞人忧天了。”

宁归竹笑弯了眼睛,放下信纸,接住熊锦州递来的葱油拌面。

浓郁的葱香包裹着筋道面条,偶尔还能尝到酥脆中略带焦香的葱叶,咸香美味。搭配着鲜甜可口的水晶虾饺,一顿午饭吃得人心满意足。

宁归竹往后一靠,懒怠地打了个哈欠,忽然又想起来,“赵嫂子走了嗎?你有没有给她准备吃的?”

“弄了的,放心吧。”

那就行。

宁归竹就又靠了回去。

熊锦州端着碗筷去收拾,宁归竹坐了会儿,跟着起身。

接下来是午休时间,赵嫂子还得回去休息呢,宁归竹抱着五福晃悠了两圈,看小崽子明显没之前精神了,低头在他额头上親了親,哼唱着幼时听过的儿歌。

从小被这样的曲调哄着,五福的眼皮很快变得沉重,不一会儿就呼吸平稳地睡着了。

吃饭比较慢的三小只出来,见状压低了声音,故作成熟地道:“师父,那我们去午睡啦?”

宁归竹也不知道他们这是在玩些什么,闻言只问道:“漱了口没有?”

三小只乖乖点头。

宁归竹见此,便放他们去休息了。

他抱着五福又哄了会儿,等人彻底睡熟之后,才进入卧室,将孩子放到床榻里侧,又将被子卷好拦在外面,然后来到厨房,和熊锦州一起忙活。

除了碗筷和崽子的尿布,还有他今天上午换下来的肚兜短裤。

因为宁归竹特意交代过,奶娘每次带五福晒过太阳,确定他身上出了汗后,就会把衣服换下来,以至于堆积起来要洗的数量不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