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72(1 / 2)
,此举可能与皇帝无关,定是监军的主意。镇北侯问监军何人,幕僚就说大理寺少卿薛通明。
天高皇帝远,镇北侯本人又不喜欢操心政事,朝中有哪些文臣武将他都不甚清楚,闻言就骂,皇帝也是个老糊涂,叫一个破案的当监军,简直胡闹!
幕僚闻言便知镇北侯没有听出他言外之意,于是从多年前说起——
先说当年御史台和礼部建议放弃西北荒地,薛理气得拳打礼部侍郎脚踢御史大夫,仗着有陛下撑腰,他除了太上皇不敢动,谁都敢收拾。
坊间百姓都说他是青天大老爷,可他的做派一点也不像名臣贤相!
镇北侯震惊,忍不住问,“打宰辅这事不是民间话本吗?民间话本一贯喜欢夸大,以前就有过魏征梦中斩龙王。”
幕僚一脸无语。镇北侯意识到这是真事,就叫幕僚再同他说说薛理。幕僚说薛理查太原王长兴侯,查庐州府,办“江淮大案”,去年又办了蜀地,贪官污吏他是说抓就抓说砍就砍。因为天下重案都归大理寺,而他是大理寺少卿,如今江淮官吏都不敢伸手,最多是令家奴做点小生意,端的怕一不小心贪多了,江南百姓进京告御状,薛理再次整顿江南官场。
镇北侯听到扬州城“血流成河”,不禁说,“这手段脾气,我不如啊。”意识到被他带偏,又问幕僚,这些事好像同他当监军没关系吧。
幕僚继续,说有一年高丽使臣不知为何惹怒薛理,薛理向太上皇提议增加军需,边关将士的俸禄比早年多了五成,皆薛通明之功。
以前幽州的兵器库只够武装三十万兵将,如今足够五十万人使用,短短几年增加这么多,也是薛通明之功。
幕僚又说,其实无需从京师调兵器,可是朝廷既然把兵器送过来,又从京师调两万精兵,监军定有别的安排。
镇北侯问为何不是皇帝另有谋算。幕僚回答,皇帝仁厚,以他的性子别说运送这么多火/炮,只是幽州兵器库存,在皇帝看来就足够血流成河。幕僚又提醒镇北侯,这场仗不难打,若是监军的意见大差不差,只管听他的。
如今两边只隔一道城墙,无需夜晚奇袭,也无需四处寻找敌人,回头城门打开两军对垒,我方又有火/炮,输的可能性极小。想到这些,镇北侯不禁抱怨,“还要我这个主帅做什么?叫他领兵作战便是。”
“侯爷才说他是个破案的,如何统帅全军?即便全军上下都感激他为边关将士争取的福利待遇,到了真刀真枪的战场上也不会听他指挥。”幕僚担心镇北侯惹怒薛理,薛理秋后算账把幽州上下查个底朝天,又提醒他,薛理去年斩了颜国舅的侄女婿,皇帝的亲表妹的相公。
世人都说薛通明不敢动颜国舅,以他之见,把颜国舅的爪牙砍掉,如今颜国舅如同人彘一般被圈在府中还不如杀了他。
坊间百姓因此还骂皇帝糊涂,护着他舅。殊不知薛理有意为之。薛理可是太上皇钦点的探花,没点脑子太上皇会任由他以前踹御史打礼部。
太上皇待百官宽厚是真,他也不是昏君!
镇北侯回到府中就叫人查薛理,查到的越多,镇北侯愈发欣赏薛理,有勇有谋,很会变通,却又言而有信!
镇北侯最欣赏言出必行之人!
风尘仆仆的薛理气势凌人,他的长相符合镇北侯对探花郎的想象,薛理手握宝剑,没有一丝文人的懦弱,完全符合镇北侯对薛理此人的想象,镇北侯才会如此高兴。
镇北侯同薛理寒暄一番,请薛理沐浴洗漱,他令人置办酒菜。薛理不禁提醒:“不饮酒!”
镇北侯一愣,想说大丈夫哪能不喝酒,眼珠一动,看到左右身着甲胄,意识到大战在即,立刻说:“不饮酒!”
饭后天色已晚,镇北侯想同薛理促膝长谈,可是看到他眼底乌青,不得不放他去休息。
翌日,薛理在镇北吴的陪同下的往武库,令人搬出百台火/炮送到长城上,又把余下的火/炮分到将士手中——从京师征调的精兵,这些将士以前用过火/炮,薛里不必担心他们因为不熟悉而把火/炮用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