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17(2 / 2)

加入书签

林知了的打算是厨房依然留着,在正堂加四个炉子,一个做拉面和刀削面, 一个炉子炸里脊、油饼, 一个炉子烤馍, 还有一个炉子蒸水晶饺亦或者炊饼。如有需要, 外加一个小火炉做煎包。不过这个小火炉不用买,仁和楼库房里就有。若是生意好来不及就在后厨做。

林知了还打算在每个炉子旁添个案板,案板可以两用, 外面放肉坛子, 里面做拉面和饼。有了案板,水晶饺和煎包等物也可以边做边卖。这样一来就无需起太早。炉子尽头再加几个案板放各种汤汤水水。食客们进店看到什么都想吃, 必然可以多卖几份。

不过这些都只是林知了的设想, 也许此地百姓吃不惯水晶饺,也不想在外面吃炊饼,认为不合算。

薛二哥感到不妥, 提醒她滚烫的炉子会碰伤食客。

林知了在锅外面画一条线,“在这里做个长长的墙,对着案板的地方用木窗,食客被挡在墙外,也可以通过窗户看到里面的厨子做拉面。除非有意为之,否则不会碰到滚烫的锅。”

薛瑜:“可以在锅上面加半圈铁, 热油热汤也不会溅到窗外。”

刘丽娘皱眉:“夏天屋里得多热啊?”

林知了:“仁和楼宽敞,又是南北通透,前后门打开,不会很热。在堂内做面还有一个好处, 下雨天下雪天无需一碗一碗的从厨房往店里端。”

刘丽娘问出新的疑惑,下雨天不是没有生意吗。

林知了:“二嫂,以前下雨天生意不好,除了路不好,其次是人少。这边的路你看到了,多是青石板和碎石,瓢泼大雨也不耽误马车疾行。东市的人远比我们看到的多,只因这里前店后坊。像我们经过的首饰店,你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就是后面匠人在做首饰。下雨天东家不想买菜做饭,定是来店里用饭。”

听闻此话,薛二哥想起一件事:“仁和楼和府衙就隔着崇仁坊,最多三里路。也许那些小官和差役下雨天也会出来用饭。我记得三弟说过,公家饭可不好吃。”

薛瑜:“也许崇仁坊的贵人也会叫家奴出来买——买煎包!”

林知了点头:“二嫂还忘了一点,这里的人一顿不吃面会觉得心慌。”

刘丽娘恍然大悟:“我们这几日在街上就没有看到卖白米粥的。反而有卖小米和黄面馍馍的。”

林知了:“所以我们不卖白米粥和饭团。你和二哥、鱼儿想喝想吃,就用厨房的小灶煮几碗。”

薛二哥:“你继续。魏公公还等着呢。”

林知了把收钱的柜台画出来,就画桌椅板凳。

原先仁和楼的桌椅大小都一样。如今被魏公公全部拉走,需要做新的,林知了决定改一下。

一楼有两人小方桌,有四人长桌和六人方桌。二楼也是如此,但二楼桌与桌之间跟竹林酒家一样用屏风遮挡。二楼也有几个包房,里面的桌椅尺寸和以前一样。只是把红木换成了坊间百姓也用得起的柏木。

五间正房两端各有两间耳房,原先被仁和楼管事、账房等人占据。如今被清空,林知了打算做二十张单人床,上面睡人,底下放衣物,好比她大学宿舍。东边住太监,西边两间住宫女。

仁和楼包吃包住,宫女太监省得出去租房,林知了也不用付高薪。

日后仁和楼改了路线,每月能赚多少钱林知了心里没底。刚开业还是能省则省吧。若是赚得多,大不了给员工分红亦或者奖金。

这笔钱自然不能叫太子出。林知了打算好了,从她的分红里头拿出一些。做人应当大气,尤其她老板是国家二把手。

太子一高兴随手赏她一副金碗筷,可比她给出去的多得多。

林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