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起手胜一局(1 / 2)
第100章 起手胜一局
山海卫城东边山丘的亭台上,卢象升信心满满地说出东虏建奴,这个冬天只有一个地方能去借粮。
朱由校满意地点点头。
不愧是我的好学生,把我的《天启兵法》战略和战术篇都学精通了。能文能武,再好好磨砺一二,以后就是朕和大明的李靖李卫公!
「你说,是哪一处?」
「回皇上的话,是东边朝鲜。」
「那你说说,当如何处置?」
皇上又在考究卢象升。
众人如饶有兴趣地看着他,期待着他的回答。
「任由之!」
不管不问?
任由建奴抢掠朝鲜?
众人心思各异,默不作声。
朱由校在他们脸上扫了一眼,把他们的神情都看在一眼,开口说。
「诸位也说说,建奴抢掠朝鲜,我大明当如何处置?」
静默了二三十息,袁崇焕开口了。
「皇上,臣觉得应当出兵策应。」
朱由校指了指他,「说说你的理由。」
「皇上,此次全靠皇上运筹帷,定下连环妙计,一举取得辽南丶辽阳丶渖阳和娘娘庙大捷。
现在建奴粮草尽毁,军心不稳,如果老奴真敢冒雪出兵,去朝鲜抢掠,那我大明不能坐视不管不管是出于宗主国道义还是为了平辽大计,都应该出兵渡三岔河,直捣黄龙。
或者调运王师,泛海直趋朝鲜,帮助藩属御敌,坚决不让朝鲜抢到一粒粮食..
只要四面封锁,让建奴军民饿上一个冬天,他们自会人心惶惶,军心涣散。到了明年开春,我王师官兵再鼓噪东出,定能一举荡平辽东!」
看着侃侃而谈的袁崇焕,朱由校不动声色。
真的是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袁崇焕。
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才能撑不起他的野心。
而最大的错误是不该在宁远城打败了「战无不胜丶攻无不克」的奴儿哈赤,破了他所谓的不败金身。
宁远大捷,世人有多崇敬他,后来就有多恨他!
我们视你为大明救世主,你居然如此拉跨!
朱由校已经看出,袁崇焕和熊廷弼一样,其实没有多少真正的军事才能。而且袁崇焕在战略眼光和韧性上真不如熊廷弼。
袁崇焕只会扎硬寨,打呆仗,
前期遇到喜欢蛮干的奴儿哈赤,勉强应付得过来。没想好不容易熬走老奴,却换上狡诈多谋的黄台吉,他就应付得十分吃力,短板暴露无遗,
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明朝吃的败仗不计其数,公认的大捷只有寥寥几个。
史书随便一翻,就知道谁是主将。
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不管死伤多少,宁远城和锦州城都守住了。
受两次胜仗的影响,从崇祯到朝野上下,都把希望寄托在袁崇焕身上,加上此前在崇祯面前吹的牛笔太大,收不回来了,想辞职跑路也跑不掉,只好一步步地走向万劫不复。
朱由校也不喜欢野心过大的他,但是在当今士大夫文官绝大多数都靠不住的情况下,又不得不用他。
自己的平辽大计,得靠孙传庭丶卢象升以及曹文诏丶赵教率丶满桂等将领。可孙传庭丶卢象升还年轻,还没有历经起伏和挫折,还没有成熟,需要历练。
任何名臣和名将都需要历练,才能一步步走向神坛。
孙承宗威望足够,喻安性善理民政,两人搭档,足以镇住关宁蓟州战线。
袁崇焕就继续老老实实守宁远和锦州。
你最合适!
说句不好听的话,叫孙承宗和喻安性去守,都不一定守得有袁崇焕那麽扎实。
至少袁崇焕在历史上证明过他的守城能力。
众人各有所长,自己就要尽可能用他们的长处。
朱由校在心里转了几个弯,没有出声否定袁崇焕的话,而是抬头问其他人。
「诸卿还有其它什麽意见吗?」
「皇上,臣附议卢参军的意见。」
曹文诏恭敬答道。
「哦,说说你为何赞同卢象升的意见?」
「回皇上的话,朝鲜君臣鼠首两端,总想从大明占便宜,又不想得罪建奴。世上岂能有这样的好事?
此次建奴东进抢粮,时间紧迫,定会下手极其狠毒...朝鲜各处定会遭遇茶毒。
臣觉得,让朝鲜吃吃建奴的苦头也好,省得他们心揣小心思,老想着左右逢源。
届时建奴给予朝鲜重创,而我大明四战四捷,搅得建奴天翻地覆的消息传到朝鲜,礼部出使朝鲜的官员,定会备受尊重,也能尽快完成皇上的差事。」
朱由校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好。曹文诏,你有如此见地,朕深感欣慰。」
他上前去,挽着曹文诏的手,诚恳地说道:「以后平辽大事,为大明守土开疆,还请曹卿多多担当。」
曹文诏激动得浑身颤抖,想要跪下应答,被朱由校挽着手,跪不下去。
「不必跪着答话。来日平辽大捷,又封狼居胥丶勒石燕然,你我君臣去太庙告慰历代先帝,去英烈庙告慰历朝英烈时,再跪拜吧。」
曹文诏流着泪答道:「臣铭记皇上的殷切期望,万死不敢忘!」
朱由校转过身,对众人说道:「过两日,朕要回京。关宁锦诸地,就拜托诸位了。」
「臣必当竭尽全力,拱守边关。」
朱由校上前几步,挽着袁崇焕的手,切切交待:「老奴生性残暴,这次吃了大亏,明年开春,
可能会举兵报复。届时宁远锦州就拜托袁卿。
朕期待那一天,老奴越是凶器,就越显出袁卿的本事来。」
袁崇焕连忙应道:「臣誓死与宁远锦州同在!」
此时的他,已经彻底明白,他的前途就在这两座城池上。守住了,青云直上,前途一片光明。
守不住...那是不可能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