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七章 天启五年十月冬(1 / 2)

加入书签

第67章 天启五年十月冬

孙传庭很快想起来,答:「皇上说的可是新军家眷移民湖广之事?」

「对。」朱由校看着孙传庭,继续交代着,「陕北丶甘肃丶宁夏,败坏多年。

朕虽然派了王家桢丶洪承畴丶左光斗等能臣去治天灾,还派杨涟等直臣去除人祸,但收效几何,暂时还不知。

就算有收效,也是五年十年之后的事。

朕看过陕西等地的奏章,无一年不旱,无一月不灾,无一日不苦。尤其是陕北丶宁夏和甘肃,

尤为困苦。

以前因为要防御土默特部犯境寇边,所以必须屯军屯民,咬着牙也要苦苦地钉在那里。

现在漠南蒙古四分五裂,虽有小的袭扰,但大的犯境已经没有。

只需能臣干将把四镇边军好好整伤,再足以粮饷,安境定边是够的。

既然如此,不妨行权宜之策,借着招录新军士卒之机,把陕北丶宁夏和甘肃等苦旱之地的百姓,移民一批去湖广一带。」

孙传庭答:「皇上圣明。

臣与洪巡抚等人讨论过此举,可谓是一举三得。

自古苦寒之地出精兵,既能为新军选拔一批骁勇,又减少了边地生乱的可能,还能让百姓富足。

尤其是以新军士卒家眷为主,把他们迁移湖广,分授田地,安居乐业,也能稳住士卒的心,鼓舞他们的士气,激励他们忠君报国之心。

只是...皇上,此前官府在百姓们心中印象太差,臣等费尽力气,以钱粮安家费等手段,好不容易才招录到青壮士卒。

至于迁居湖广分田地,许多家眷和百姓都不信。」

朱由校也无可奈何。

越穷越贪,陕西贪官污吏可谓是触目惊心。这麽多年百姓们都被官府折腾怕了,说出来的话都要反过来理解。

孙传庭丶洪承畴等人能完成给新军招兵的任务,确实费了一番心血,也说明他们是有能力丶有想法的能臣干吏。

要是换做杨涟丶魏大中之流去,除了反过来骂自己和朝廷穷兵默武丶劳民伤财外,估计是无计可施。

朱由校问:「现在有多少家眷愿意迁居?」

「回皇上的话,大约只有六分之一。」

嗯,你们还要多加宣传。

冯梦龙主持的文化局,在长芦丶两淮盐政改革中,居功甚伟,你带着轩篆公去找冯梦龙,好好学习一下,再叫文化局给你们安排人手,组建制置司西北局文化处。

树挪死丶人挪活。

西北现在条件恶劣,已经无法养活那麽多百姓,朕和朝廷不忍心见百姓饿死困死,才决意筹集一批粮草农具,帮百姓迁居到湖广...这点必须跟百姓们讲清楚。

也不要急,欲速而不达。

一边叫文化处的宣讲队好好宣传,消除百姓误会,改变他们的想法;一边等第一批迁居的百姓到达湖广后,写信告诉故乡的亲朋好友,现身说法。

只有如此,才能尽快完成迁居任务...」

「臣铭记在心。」

十月份的山海关寒气逼人。

天空阴沉,如无数的铅块坠在空中,压得人心里沉重。北风如刀子,贴着地面吹来,往人的脖子丶衣袖里钻,仿佛下一刻就会带着无数的雪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山海关城楼上,一间房间门窗紧闭,挡住了外面的寒风。

里面摆了一个铁盆,生了一盆火。

平辽将军丶山海关总兵马世龙坐上上首,副将鲁之甲丶宋伟,参将李承先围坐在周围,

「总爷,又有文官来找你?」

鲁之甲跟马世龙同出于宁夏镇,又在宣府同事过,关系密切,是亲信心腹。

宋伟和李承先关系相对疏远些,抬起头看着马世龙。

马世龙身形雄伟,五官堂正,脸上满是苦恼。

「自从八月,皇上以制置司财政厅度支局的名义解来三十万银圆,充当饷钱,各路的文官,就像闻到屎味的苍蝇,乌央央的全部围过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