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章:韩三平的野望(1 / 2)

加入书签

「小彭,」韩三平突然严肃起来,脸上的醉意像被按了删除键般瞬间消失。

他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文件夹,金属扣在灯光下闪着冷光,「总局准备启动'中国故事全球化'工程。」

他推过来那份印着国徽的文件时,「希望你能当编外顾问。」韩三平的声音突然变得像会议室里的扩音器般字正腔圆。

彭磊翻开扉页,烫金的「东方叙事体系构建方案」几个字微微凸起。

里面列着《三国》《封神》等二十个IP的开发计划,每个标题后面都跟着令人咋舌的数字:《赤壁》预算5亿,《投名状》合作方是香港寰亚。

「韩董,」彭磊合上文件时皮革封面发出沉闷的声响,「您觉得《铁达尼号》成功是因为船够大吗?」

韩三平正在点雪茄的手突然停在半空,火苗舔舐着茄衣发出细微的嘶嘶声。

包厢里只剩下中央空调出风口的嗡嗡声。彭磊转动着青瓷茶杯,釉面上的冰裂纹在灯光下像一张逐渐展开的蛛网。

「我在好莱坞学到最重要的事,」他注视着茶汤里自己晃动的倒影,「就是技术再先进,也比不上观众在黑暗中那一下心跳。」

他忽然抬头,「您记得rose让jack画画那场戏吗?全世界观众记住的不是游轮特效,是玻璃上的手印。」

韩三平缓缓吐出一口烟圈:「总局要的是能让外国院线排片的硬货。」

「那更应该先问为什麽《活着》能在日本长映三十年?」彭磊从手机调出一张照片,是东京一家艺术影院的海报墙,「不是因为皮影戏,是每个日本老人都懂'活着'这两个字的分量。」

李处长突然插话:「可现在的年轻观众...」

韩三平掐灭雪茄:「你的意思是?」

「与其花五亿说曹操一统江南,吕布孙权大战。」彭磊翻到文件末页的预算汇总表,「不如找找董历史人的拍真实赤壁之战。」

………

「说得好!」韩三平突然拍了拍手掌,腕间的上海表在灯光下闪过一道金光。

他解开西装第二颗纽扣,露出里面发白的衬衫,这是老一辈电影人特有的朴素。

服务员端着新开的茅台进来,韩三平亲自给彭磊斟满,酒液在杯中荡起的弧度像极了摄影机的推拉轨迹。

「有没有空回国拍一两部电影?」他的眼睛在酒精作用下发亮,瞳孔里跳动着包厢水晶灯的倒影,「只要每年回国指导两个月。」

窗外飘来唐人街粤剧社团的唱腔,咿咿呀呀的《帝女花》与远处好莱坞大道的警笛声奇妙地混在一起,像某种荒诞的电影配乐。

他想起昨天华纳同事的玩笑:「你们中国人总说落叶归根,可好莱坞的树四季常青。」

「两三年后吧。」他终于开口,声音比想像中乾涩,「等《飞屋环游记》做完。」

玻璃窗映出他发青的眼圈,为了那个坐着房子飞向南美的老头,团队已经开始加了班。

韩三平的笑容僵了一秒,很快又舒展开来。

他夹起一筷子凉拌海蜇,在酱油碟里蘸了又蘸:「记得北电厂门口那家卤煮店吗?上个月拆了。」

海蜇丝在他筷尖颤抖,「老师傅临走前还问,那个总加双份大肠的彭小子什麽时候回来。」

彭磊喉结动了动,2004年离校那天。他蹲在油腻腻的板凳上吃完最后一碗卤煮,老张头往他背包里塞了瓶二锅头:「混不好就别回来现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