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1章 不昧因果(1 / 2)

加入书签

第242章 不昧因果

老僧这条扫帚,这四十多年,怕是无时无刻不在手中,帚头不知换了多少,唯那竹制帚柄,年深月久,摩挲的黄玉一般,直至此刻,被他顺手弃开。

鸠摩智一愣,他本来没安什麽好心思,故意要讥刺对方一句,若这位大高手因此心魔骤起,走火入魔,那便十分快活。

不料对方得他这一语,竟是大彻大悟,顿时心下不乐。

他虽是番僧,知识却极为广博,晓得中土禅宗自五祖之后划分南北,有南顿北渐之别。

顿者即为顿悟,以《般若经》为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乃是六祖惠能之主张;

渐者即为渐悟,以《楞伽经》为宗,强调坐禅习定,住心看净,乃是五祖首徒神秀之主张。

北宗曾受武则天推崇,盛行一时,后来渐衰,南宗则一花开五叶,衍生出临济丶曹洞丶沩仰丶云门丶法眼五宗,播传东亚,成为禅宗之主流。

其实北宗所谓渐悟,便是神秀那首大众耳熟能详的偈语: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无名老僧借扫地修行的法门,外扫庭院,内扫心台,严格来说,正是渐悟的法门。

鸠摩智天赋惊人,思维敏捷,自诩悟性超群,属于天生学霸的那种人,自然而然便不大看得起这种「笨功夫」。

所以他万万不愿意接受,自己一句诘难调笑之语,竟然让这耗了四十三年笨功夫的老和尚忽然顿悟,念出一句明镜非镜丶何处尘埃的偈语来。

当初慧能胜却神秀,接下五祖衣钵,靠的便那一首和神秀偈语针锋相对偈子: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在鸠摩智看来,六祖慧能也是天纵奇才,悟性极高,因此悟出了本无一物何处尘埃的至理,而这靠着笨功夫修行的老僧,竟然也同样悟出此境,走到了自己的前头,这种滋味,当真十分酸爽。

尤其让他生气的是,老僧偈子中还有一句「前身往事,早已扫灭」,足以见得老僧这四十三年功夫没有白花,老僧没有六祖的悟性,却靠着四十三年笨功夫,生生扫灭我执,进而才达到「明镜非镜丶何处尘埃」的境界,那麽他鸠摩智对老僧的笑话,岂不是成了笑话?

一时间,大轮明王七情上面,怒不可遏道:「野狐禅,你这是野狐禅!」

阿紫精神一振,伸手扯了扯姜明哲,低声道:「大生姜,你是大才子,你说野狐既然能修禅,白蛇是不是也能修禅?白素贞是不是修了大白蛇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