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菜场首秀变高科技打假现场(2 / 2)
「这机器人厉害了,自带称重功能。」
「手一提就能称出重量,不愧是高科技。」
「这妥妥的是『鬼秤』克星的节奏。」
摊位老板面对在场那麽多人和那麽多手机镜头聚焦在在他涨红的脸,以及小元机器人身上,老板额头上渗出冷汗,手忙脚乱的从小元机器人的手上抢过排骨,拿回自己摊位的秤上。
秤盘仍然显示着1.5斤。
「没丶没搞错啊!你看,秤上是1.5斤没错啊!」摊位老板的声音有点底气不足,但是那麽多人盯着,他不敢承认是鬼秤。
小元机器人没有跟他进一步语言辩解,但过了一会儿传来陈述语调的合成声音:「核实无果。正在拨打食品管理局电话,请求管理机构介入。」
摊位老板听到这话当场就蚌埠住了。
在围观人群七嘴八舌的声讨和无数镜头注视下,他连忙说道:「别打别打,应该是我搞错了,我给你补上。」
小元机器人收到可以重新协商处理的信息,于是中断联系。
摊位老板脸色铁青,默默一声不吭地重新切了一块排骨补上,塞进袋子里,然后交给了小元机器人。
这次没有问题了,然后它就转身离开摊位,留下一脸面如死灰的肉摊老板。
接下来,小元机器人在别的摊位转悠,买了一些冬瓜,显然是要做一道冬瓜炖排骨的菜。
然后又买了一条鲫鱼,做红烧鲫鱼;再然后买了两斤鸭肉,做啤酒鸭;买了一斤牛肉,做野山椒牛肉。
最后把相应的佐料,葱姜蒜之类的都买了。
全过程都没有出现缺斤少两。
开玩笑,其它摊位老板可都看到刚刚发生了什麽。
知道这机器人手一提就能称出实际重量,就算还有鬼秤也不敢搞事了,何况还有那麽多人围观看热闹,个个掏出手机拍个不停,借他胆也不敢顶风搞事。
小元机器人买完菜也离开了菜市场,不久之后,这里发生的事情在网上传开了,「小元机器人买菜遇鬼秤」丶「小元机器人买菜打假」等词条冲上了热搜,在网上的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热传热议。
[乾的漂亮!这机器人真牛,可惜我买不起。]
[妥妥的高科技打假。]
[重点不是打假,是它这『随手一掂』的精度。只能说这反馈系统牛笔,这意味着它抱着幼儿能感知轻微的不适,搀扶老人能精确调整力度。]
[看了这些素人视频,我相信发布会上的演示都是真的,牛笔(破音)!!!]
[摊位老板:我卖猪肉二十年,结果栽在一个机器人手里,谁懂我的心理阴影面积啊。]
[哈哈哈!]
[看到它能这麽精准地感知重量,我更放心让他给老人配药了,这精准度,比人靠谱多了。]
[醒醒,你没有,你买不起这机器人,还是靠自己吧。]
现场拍摄的各种角度视频上传到了网上引发网友们的大量转载,视频里的机器人流畅买菜丶扫码支付丶交接瞬间就检测出重量异常丶平稳说出缺斤少两的数据。
在网上引起了这麽大热议舆情,市场管理员不出手都不行了,不然到时候麻烦可就找上自己,当天就去市场找到那摊位老板罚款丶制裁,迅速处理。
热度起来了,不少的媒体也纷纷跟进报导。
【小元机器人菜场首秀变打假现场!自带「火眼金睛」,0.2斤误差当场揭穿「鬼秤」潜规则!】——《每日快讯》
这篇报导详细描述了事件经过,展示了小元机器人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惊人的实用性,远超普通家用电子秤,报导还指出此事件对传统市场监管能起到积极作用。
【从剥橘子到抓「鬼秤」,深度解析小元机器人多模态感知系统的恐怖精度!】——《科技前沿》
这篇报导则是聚焦于技术层面,分析小元机器人如何通过分布全身的传感器阵列,在接触物体的瞬间,结合其内置高精度基准重量资料库,实现快速的重量验证。
【机器人买菜打假:技术争议的曙光,还是隐私过界的隐忧?】
这篇报导先是肯定了技术对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作用,俗称「迭甲」操作,迭甲完之后就开始输出了。
其文章称,当机器人无时无刻不在感知环境,包括物品重量丶质地甚至气味,这些数据是否被收集?如何被使用?是否存在泄露风险?菜市场摊贩「小动作」在科技面前无所遁形,这是否会加剧技术拥有者与普通从业者之间的不平等?
显然,这篇文章及其刊文的媒体屁股铁定是歪的。
迭甲后看似一连串理中客的「反思」质问,实际上成分暴露,马脚露出了。
拿这个来叩问技术拥有者与普通从业者之间的平等与否说事,这一下子就暴露了动机不纯,非蠢即坏。
因为就算没这档子事,单论摊贩缺斤少两的「小动作」本身就是违法的。
事实上,资本入股元界智控求而不得后,始终耿耿于怀,但又慑于铁拳之威,不敢明目张胆。
于是就选择暗戳戳地搞事情,一直躲在暗处不遗馀力的在舆情上对元界智控的产品进行抹黑丶泼脏水,想尽办法找角度贬损,试图引导消费者对元界智控的产品产生忧虑。
……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