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获批(2 / 2)
国家队的军工企业有国家兜底,倒不了。
而且即便是国家队,现在也要走军民两用的路线,典型如造船业,船厂除了接军舰订单,更要接民船订单,依靠庞大的民用市场利润反哺军工。
元界智控作为非国家队企业,没有国家兜底,那更是需要通过民用市场实现自我造血循环。
李风庭旋即说道:「上级研究决定,批准了元界智控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向民用市场落地商用,但要进行相应的技术降级,民用机器人的技术至少落后现役军用两个代差,并且在技术上要做到严格保护。」
陆安自信地回道:「在技术防盗这方面,我们有信心。」
军品只给5%的利润,又不让开拓民用市场,这显然不合理也不可持续,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就没有资金投入下一代产品的技术研发。
要麽军品端给的利润率大幅增加,但弊端太大,参考阿镁立卡的军工腹合体就知道这条路子不能走,而且国家每年军费开支就那麽多,本来100亿可以采购5艘军舰,大幅增加利润就只能采购2艘,不是拖慢装备更新升级的速度就是大幅增加军费预算开支。
所以选择走军民两用这条路,其实这就是把里面的成本转移到了庞大的民用市场端来消化。
显然,好处远大于弊端。
首先企业有利润支撑可持续发展了,然后就是能促进经济发展丶促进就业,也给大众提供丰富的优质商品,享受科技进步的红利。
军品采购价格也变低了,避免走上阿镁那种军工腹合体的老路,避免出现一袋螺丝好几万美元,能为国家节省军费开支,还不会拖慢装备更新升级速度。
半小时后,李风庭也就此告辞离去。
陆安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一个电话把何亮叫来。
现在何亮既是母公司董事会成员之一,同时兼任执掌子公司元界制造,超级工厂是在元界制造旗下,不管是仿生义肢机械臂还是武装机器人,生产端都是在超级工厂完成。
「老大,啥事?」何亮进来便道。
陆安把一份文件递给他,赫然便是李风庭交给他的那份文件。
「军方下单了?」何亮面露惊讶,看了一会儿后旋即说道:「6.5万个的产量,分五年交付,就我们超级工厂的产能规模,这点量我们两个月就能生产完工,生产端的员工们干两个月就没事做了,产能冗馀这麽大,咱们的规划是不是太超前了一些?」
元界制造光是生产制造的工人就招募了1.8万,子公司的员工总数达到了2万之巨。
「只给军品供货,那必定产能冗馀大。」
陆安话锋一转:「但谁说超级工厂就只是生产军品了?民用端才是大头,人形机器人这个业务板块,除了给军方的武装机器人,公司另外的一大重点就是推出商用版本的家政服务型机器人,以及未来还有各种工业生产型机器人等等。」
何亮顿时恍然:「原来如此。」
搞家政服务型机器人丶工业生产型机器人是陆安在成立公司之前就有的清晰规划,尤其是工业生产型机器人更是为了长远布局,这是应对2028年后的「蒙特摩洛斯」小行星危机的重要工业科技。
陆安清楚的记得上一世在2028年发现这颗小行星并确认将在2036年撞击地球后,国家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坏局面,定下了要在八年之内修建数以万计足以抗衡10级恐怖地震的超大型避难所,能让14亿人都得以庇护的目标。
要实现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为疯狂的史诗级工程目标,光是靠人力的生产力根本不够,但工业生产型机器人一出来,再全面总动员14亿人,综合生产力指数级飙升。
在那短暂的八年岁月里,全世界各国都在东方大国身上真正见识到了什麽叫工业级克苏鲁。
比如钢铁在2028年之前是严重过剩,国家都在限制产能,但是2028年后要建造那麽多具备抗超级强震的避难所,对钢铁的需求直接爆炸性增长。
钢铁在一夜之间从产能过剩,变成严重紧缺,于是疯狂爆增产能。
最巅峰的时候,在2O33年的全年钢产量达到恐怖至极的270亿吨。
这是什麽概念?
从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的2015,在长达250馀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的钢铁总产量不过是200亿至225亿吨的样子,还不如一个国家一年的产量。
……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