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问道儒圣(2 / 2)
「八百年来,我见过太多人空谈圣贤书,却无济世之行。」
「新谷晒日,桔槔高悬,渔翁披蓑,老农扛锄,妇人采桑,稚童牧牛,老妪捣衣,铁甲铮铮,剑气如霜,擂鼓如雷,铁骑突出,箭如雨下,狼烟四起,尸横遍野。」
「此谓世间百态!」
「儒,不在口中,而在脚下。」
吕玄真闻言,点头表示认同。
张扶摇继续道:「你既有心问道,我便考你一考,若天下大乱,百姓流离,你当如何?」
吕玄真稍加思索,答道:「若逢乱世,当以力平乱,以德安民。剑可斩奸邪,书可化愚蒙。」
张扶摇笑了笑:「力与德,孰重?」
「德为本,力为用。」吕玄真道。
「善!」
张扶摇点头,「然德若无力,何以护苍生?力若无德,何以正己心?儒者,当文武兼备,刚柔并济。」
说罢,他袖中飞出一卷竹简,落入吕玄真手中。
「此乃《春秋正气歌》,我八百年所悟,今日赠你。」
吕玄真郑重接过,他深深一拜:「多谢先生赐教。」
张扶摇摆摆手,重新坐下抚琴,琴音悠远,似含天地至理。
「去吧,他日若你能以儒道证己心,再来与我一叙。」
吕玄真不再多言,拱手告辞。
张扶摇此言,也算是变相答应了自己在上阴学宫求学。
吕玄真离开道德林后,便在上阴学宫暂住下来。他每日翻阅儒家典籍,研习《春秋正气歌》,与学宫中的儒生辩经论道。
起初,那些儒生见他一身道袍,却对儒家经典侃侃而谈,颇有不屑之意。
可随着时日推移,众人渐渐发现,这位看似道门中人的吕玄真,竟对儒家义理理解极深,甚至能引经据典,驳得一些自诩饱学的儒生哑口无言。
某日,学宫论道台上,一位年约三十丶面容肃穆的儒生起身,向吕玄真拱手道:「吕先生,听闻您通晓三教,今日可否赐教一二?」
此人名为宋元礼,乃是上阴学宫年轻一代的翘楚,素来以辩才闻名。
吕玄真微微一笑:「请讲。」
宋元礼沉声道:「儒家讲『仁』,道家讲『无为』,释家讲『慈悲』,三者看似相近,实则大相径庭。先生既修三教,敢问如何调和?」
台下众人闻言,纷纷侧目。此问极为刁钻,稍有不慎,便会陷入自相矛盾之境。
吕玄真略一沉吟,朗声道:「仁者爱人,无为而治,慈悲渡世,三者殊途同归。」
「儒家之仁,在于济世;道家之无为,在于顺其自然;释家之慈悲,在于普度众生。看似不同,实则皆是『道』之一体。」
「譬如江河奔流,儒家修堤筑坝,导其入田;道家任其流淌,不阻不滞;释家则劝人莫溺于水,亦莫惧其势。三者皆是为『治水』,只是方法不同,看待事情角度亦有所不同。」
「而三教之道,又存乎于一心之中,既然是一心,为何不能共存?人又岂能被道路所束缚?」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宋元礼沉默良久,最终深深一揖道:「受教了。」
自此,吕玄真在上阴学宫声名鹊起,不少儒生甚至私下称他为「三教先生」。
吕玄真日常的所作所为,倒真成了一个儒士,只不过他自己心中却清楚,他只是在等,等一个契机。
如今人间有真武丶青帝丶白帝转世,五位天帝有三位都在人间,仙界的实力被削弱至最低。
只要想办法,将这三位留在人间,或者早些除去,仙界就容易对付的多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