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蜀中诸葛 发展战略(2 / 2)
那一战,蜀军与宋军并未交战。
在宋军看来王昭远是落荒而逃,而当王昭远回到成都后,他的说法则是「暂避锋芒」。
王昭远的说法,得到了孟昶的赞许,加上孟昶认为王昭远面对强大的宋军竟能全师而还,一高兴就将他升为枢密使。
升为枢密使后,本就轻浮的王昭远愈发得意。
李洪澄见孟昶气愤,便朗声道:
「我家节帅有言,大宋挟数胜之势,捏造罪证,欲乱关中。
若关中涂炭,蜀中亦难独存。我家节帅愿与大蜀约为犄角,共拒强敌,保两川关中百姓安宁。」
李洪澄的「大蜀」二字,让孟昶忍不住抚须赞赏。
然孟昶还未开言,王昭远已上前一步,他大笑着道:
「使者远道而来,心意可嘉。只是这话未免太小觑我大蜀了!」
王昭远昂首挺胸,手中羽扇一挥,仿佛已立于百万军前:
「想那赵匡胤,原不过是周朝的一位将领,侥幸得了帝位,便敢妄动刀兵侵我大蜀?
我执掌全国兵权,麾下有精兵十万,皆是百战之师。
再加上剑门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便是宋军倾巢而出,也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王昭远的话,让李洪澄眼角乱跳。
李洪澄此番前来是为求援,他欲再说些唇亡齿寒的道理,王昭远却用羽扇止住了他:
「某虽不才,却也常自比诸葛武侯——当年武侯能以蜀地精锐远征关中,某今日为何不能?」
见王昭远并非不建议出兵,李洪澄暂忍反感,听着他继续言语:
「使者回去告知李公,若宋军真敢入寇关中,某便亲率大军出祁山——哦不,出剑门,驰援京兆府。
届时不仅能保蜀地无恙,还要助李公稳定局势,让中原人知道,蜀中有大将!」
孟昶在龙椅上微微颔首,代表认同。
在接见李洪澄之前,孟昶就与王昭远商议过此事。
虽说王昭远的自大,让李洪澄隐有不屑,然今蜀国愿意出兵支援,便是最好的结果。
接着李洪臣与王昭远商议起,来日合兵的具体事宜。
八月的汴京城中,主要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符彦卿矫诏谋逆,此事在三位重臣的审理下,实情正逐步清晰,甚至部分涉案人员的刑罚都已做出。
作为主谋的符氏一族,受到的刑罚最为严厉:
符彦卿腰斩于市,族人男者皆绞,女者没为官婢。
宋代刑法大致承袭唐律,对于谋逆重罪,并无「诛三族」之说。
虽说并未如汉代一般「诛三族」,但符氏一族经此一事,基本上是要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自赵匡胤称帝以来,他还是第一次下达族诛命令,这一变化代表着大宋的中央集权,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至于朝中发生的第二件大事,则是杜太后驾崩。
赵匡胤的嵩山祈福之举,并未让杜太后的病情有所好转,在赵匡胤祈福完毕返回朝中的数日后,她便病逝于延寿宫。
杜太后的驾崩,让赵匡胤悲痛莫名。
历来皇室守丧都遵循「以日易月」的原则,及三年守丧期为二十七日。
而五代中战乱频繁,君主常常不在意这一点,很多时候都将守丧期进一步缩短为三日或七日。
悲痛的赵匡胤一改五代旧俗,表示要遵循礼法,将为杜太后守丧的日期重新确定为二十七日。
这二十七日中,赵匡胤虽能日常处理政务,但杜绝一切娱乐活动。
今日是守丧的第十日,刚处理完政务的赵匡胤带着赵德秀,微服来到了城外。
初秋的风掠过汴京城外的土坡,父子二人站在土坡上,朝着前方望去:
往日里荒草没膝的野地,此刻已被犁出整齐的田垄。
田垄之中,众多穿着粗布短褂的农夫正弯腰除草,他们裤脚沾着泥,额角的汗珠顺着消瘦的脸颊往下流着。
额头上不断冒出的汗珠,象徵着他们的辛劳,然众多农夫却舍不得浪费时间擦汗,他们都咧着嘴辛勤播种着麦种。
田垄之中,除却卖力的男性外,还有许多妇人手捧碗筷往田里走,她们是来给自家男人送饭的。
妇人身后大多跟着孩童,孩童们虽身形瘦弱,却蹦蹦跳跳地在田间穿梭着,仿佛在愉悦的巡视自家领地。
「他们去年还是命悬一线的流民。」
「朝廷给他们分了荒地,赠与麦种,贷与官牛,这便种起来了。」
赵匡胤手指前方,对着一旁的赵德秀说道。
作为天子脚下,开封府的田政是开展的最为彻底的。
时间将近一年,原先聚拢在城外的数十万流民都成功分到田亩。
赵匡胤的言语中有着自豪与满足。
数十年乱世中,每位帝王都知道数之不尽的流民是天下涂炭的根源。
但又有哪几位帝王,愿意重视民生问题,并且愿意付出行动来挽救满目疮痍的天下?
看完前方后,赵匡胤将目光转向一旁。
好在,他父子皆愿!
察觉到赵匡胤的注视后,赵德秀轻声道:
「有地种,就有盼头,百姓一有盼头,天下就会慢慢安定。」
去年冬天流民涌来汴京时,个个瘦骨嶙峋,眼里是浓郁的绝望情绪。
如今不过一年,他们的眼中就有了希望,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今年种子播下,当明年百姓能吃到麦饭后,大宋在天下的根基,就会变得愈发牢不可破。
听到赵德秀的话后,赵匡胤拍了拍他的肩膀,口中教导道:
「圣天子,当以此景为乐!」
自守丧以来,他们父子二人不要说娱乐活动,就是美酒珍馐都未曾尝过。
这样的生活,本来谈不上半分欢乐。
但在赵匡胤的心中,能让天子愉悦的本来就不是那些事物。
教导完赵德秀后,赵匡胤开口说道:
「想来再过一段时间,李洪信就会起兵叛逆。
凤翔军孱弱,不堪一击,唯所顾虑者乃蜀军与定难军。
党项部战力强悍,尤善骑兵,贸然与彼作战,我军的优势并不大。
当先灭蜀,取蜀钱粮,壮大我朝根本。」
当年赵德秀南征归来后,赵匡胤曾对他说过:
「中国自五代已来,兵连祸结,库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丶江南,即国用富饶矣。
河东丶定难割据北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
姑存之,以为我屏翰,待我富实则取之。」
以上便是赵匡胤心中的大宋发展战略。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