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去华贪华 殿试之议(2 / 2)
「晋王有言:未必人间无英才,谁与宽些尺度?
看来这一上情,你并不能体会。」
说完后,薛居正便示意身后一名亲信上前代替这名官员。
见重新安排好后,薛居正便脸带庆幸的转身离去。
幸亏今日心绪不宁,来了这贡院外。
不然要是属下不公,引得有些学子前去敲登闻鼓,那他的仕途基本到头了。
薛居正虽远去,但他说的话却被许多学子所听到。
「未必人间无英才,谁与宽些尺度?」
细细琢磨着这句话,周渭对话中的「谁」,有了一个最为直观的体会。
大宋建隆二年六月。
自科举新政公布后,开封城内就出现了一股踊跃的报名热潮。
这一股热潮,在开封城中持续了近一个月之久。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中,礼部一应官员可是忙的不可开交。
既要审查报名士子身份,又要同时对报名士子进行学识上的基础考核。
幸亏在当世,一个人是否有文化,是很容易分辨出来的事。
否则一个月的时间,是怎麽都没办法整理出一份初步名单的。
当薛居正将刚整理出的名单,呈报给赵德秀时,他的脸上又有着难色浮现。
「殿下,这一次参加省试的学子,将近三千之数。」
今年参加省试的学子,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原先拥有解状的人,两年累积之下,大约在千人左右。
全国境内近百州,两年时间中才向朝廷输送千人学子,听起来实在太少。
然这在乱世中是常见的。
乱世中盗匪横行,许多远离汴京的学子,哪怕有了解状,也会由于险恶的客观原因难以到达汴京。
可除去战乱因素外,「工商杂类」不得应试的标准,及地方州府偏袒境内大族的行为,亦让许多有才识的人,无法正常参与科举。
故而当朝廷放开参考标准后,京畿地带才会突然间涌出近两千人的合格学子。
而薛居正面露难色,主要原因是在于,这一次参与省试的学子太多,贡院容纳不下。
五代的帝王,几乎没有重视文治者。
开封城内的贡院规模并不大,一般情况下最多能容纳千人同时会试。
今应试学子人数激增三倍,可愁坏了薛居正。
面对薛居正的愁容,赵德秀问道:
「薛公掌管礼部,竟无应变之法乎?」
赵德秀理解薛居正的难处,但薛居正身为朝廷要员,若一遇到难题就束手无策,那是时候回家养老了。
在赵德秀的询问下,薛居正拱手说道:
「臣倒有一法,可为权宜。」
赵德秀刚问,薛居正就说有办法,不免让赵德秀有些哑然。
但随即赵德秀就反应过来,想来这老薛头心中早有应对之策,是故意要先来自己这哭一哭困难的。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一道理并不适用于政治。
明白了薛居正的用意后,赵德秀不免有些好笑——他是个会做官的。
然臣下有表现心思,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总比摆烂好。
「有何对策,但言无妨。
若处理的妥当,孤会记你一功。」
听到赵德秀的话后,薛居正脸上愁绪顿时消散。
「臣翻阅史料,盛唐时曾有于殿中设考场,让近万考生会试的故事。
我朝殿宇虽不如盛唐广阔,但合理安排下,容纳三千士子并非难事。」
薛居正的建议,让赵德秀点了点头。
这办法的确不错。
礼部的贡院规模是小,但开封皇城的面积是有不小规模的。
赵德秀还记得,由于赵匡胤的后宫并不繁盛,皇城内有不少殿宇常年空着。
反正都空着,不如拿出来做一件对国家有益的事。
就是牵扯到皇城,这一件事是需要赵匡胤允准的。
「薛公可上书一封,请陛下圣断。」
本来这才是常规流程。
薛居正故意来赵德秀面前提及这事,无非是在表明他可用之心。
薛居正的官声一向不错,既然他识时务,那赵德秀便愿意亲近他。
引着薛居正坐下后,赵德秀开口问道:
「孤对今次主考官张公,知之甚少,还望薛公解惑。」
赵德秀口中的张公,指的是张昭。
张昭少承家学,专注经学,年少便通晓九经大义。
张昭最早出仕于后唐庄宗,后任翰林学士丶迁都官员外郎丶曾负责编修后唐史书。
后在一系列的朝代变迁中,自周朝时,张昭升迁为兵部尚书,封舒国公。
尽管大宋建立后,张昭的舒国公封爵被取消,但面对这位五代活化石,赵匡胤很是敬重。
赵匡胤一继位,就拜张昭为吏部尚书。
要知道赵匡胤称帝后,对尚书一职从不轻授,今六部中多是以侍郎职领尚书事。
唯有张昭是吏部堂堂正正的主官。
而在日前赵匡胤的诏令中,张昭便是大宋第一次科举的主考官。
主考官直接关系到,大宋第一次科举的取才优劣,这让赵德秀想多了解下张昭为人。
在官场中,张昭的形象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
但官场形象,是可以营造丶包装的。
赵德秀的询问,让薛居正沉吟了一会。
思索一番后,薛居正便知道不能拿「官声」搪塞。
因此薛居正开口说道:
「当城内寒门学子得知是张公主考后,皆雀跃不已,言「高中之日不远矣」。」
身为礼部的执掌者,薛居正想知道学子中的事轻而易举。
说完寒门学子的想法后,薛居正才说道:
「臣曾与张公共事过,张公性情刚正不阿,絶非是不公之人。」
薛居正的话,让赵德秀有些意外。
要知道薛居正当下说的每句话,都攸关着自己日后对他的印象,明知这一点,薛居正还敢于近乎出言作保。
看来张昭的品德,的确无可指摘。
既如此,那赵德秀便放下心。
(本章完)
↑返回顶部↑